“哪里有花哪里走,哪里温暖哪里赶”说的正是那些常年奔波于天南地北的养蜂人,人们亲切地称他们为“追花夺蜜的吉卜赛人”。在卢氏县文峪乡望家村,马浩然就是这样一位养蜂能手。他从父亲马林生手中接过养蜂接力棒,创立的卢氏县马氏蜂业养殖专业合作社,不仅实现了自己的养蜂梦,还携手带动全县蜂产业风起云涌,使不少农户共同迈上了致富的康庄大道。
日前,笔者连线正在云南芒市赶坚果花期的马浩然。“现在,我带着430箱蜂正在芒市采坚果蜜,随后再赶一阵雪油脂密花期,然后就要赶回卢氏采槐花蜜了。”说话间,手机里蜜蜂的嗡嗡声不绝于耳。
谈到养蜂,84岁的马林生和83岁的老伴李秀枝,如数家珍地讲起了两代人的养蜂经历,既有辛酸与艰难,也有鲜花与掌声,更有眼下的忧虑和期盼。
1966年初夏,时年25岁的马林生的家乡望家村来了2名浙江养蜂人,带着80多箱蜂,12天时间,采槐花蜜卖给供销社门市后,毛收入6800元。在那个物资匮乏、挣钱门路窄、农民收入普遍不高的年代,养蜂收入如此之高,深深打动了马林生的心。第二年开春,他便拿着家里卖鸡蛋换来的钱,到灵宝购买了一箱蜂养了起来。由于不懂技术,当年蜂跑的跑、死的死,初试牛刀,便以失败告终。第二年春,不甘失败的他再次到灵宝购买了一箱蜂,经过精心呵护,总算把蜂养活了下来。从1968年起的57年里,马林生便与养蜂结下了不解之缘。因起步早、时间久、规模大,马林生成了卢氏“养蜂第一人”。
改革开放后,马林生苦于卢氏花期短、冬季还需购买白糖喂养蜜蜂等不便,加上蜜蜂数量增加,他便开启了外出赶花期之旅。每年11月至次年3月,他带着蜂箱远赴云贵川赶冬季花期,3月赴湖南、湖北赶春季油菜花花期,5月赶回卢氏赶洋槐花花期,20天后赴山西、陕西赶枣花花期,六七月至10月赴青海赶枸杞花花期,马林生一家像候鸟一样成了“吉卜赛人”。
在长期耳濡目染下,马林生妻子李秀枝也成了养蜂行家里手,提及养蜂技术和各地风土人情,李秀枝说得头头是道。
1972年出生的儿子马浩然初中毕业后,16岁起便接过父母“接力棒”,开启了养蜂生涯,天南地北赶花期养蜂采蜜,随时随地出售产品,并将槐花蜜、黑枸杞蜜、枸杞蜜和山花蜜“四大”获得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的蜂蜜出口。而马林生、李秀枝夫妇,随着年事已高,逐渐退出了赶花期颠沛流离的生涯,回到卢氏县城开办起马氏蜂业门店,专卖自产自销的蜂蜜、蜂王浆、花粉、蜂胶等蜂产品。
从父母手中接下“家业”后的马浩然,不负众望,将马氏蜂业不断做大做强,先后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蜂产品商标注册、中国绿色健康产品认证、商务部信用评级认证。获此殊荣,马浩然越发干劲饱满,他一边继续从事着“甜蜜事业”,一边同父母一起做好“传帮带”工作。目前,由其父子带出的徒弟,纷纷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或合作社,将卢氏蜂产业不断发扬光大。2024年,卢氏洋槐蜜荣获国家级“优质成熟蜂蜜”、第二届中国“百姓放心蜜”、中国养蜂学会“全国成熟蜜基地示范点”大奖。而该县通过蜂产业链和养蜂协会内引外联,建起了蜂产业园,筹建了蜂农服务中心、高端洋槐蜜蜜源基地,组建技术研发中心,吸引多甜蜜、汇康、天宝、绿禾等企业入驻,推动和高校合作,拉动蜂产业链的融合高速发展。
随着洁白如雪、暗香扑鼻的成片槐花次第开放,全国各地“追花酿蜜”的养蜂人就会“闻香”而来卢氏,那排满路边、草坪、林畔的一箱箱蜂巢,数不清的蜜蜂在槐花丛中奔忙,为蜂农带来新一年的甜蜜生活。 (叶新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