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根脉深植沃土,绽放时代芳华。作为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的三门峡,7000年前仰韶先民以彩陶纹样镌刻文明密码,7000年后的今天这片热土正以创新之笔绘就高质量发展新图景。在“四季有花、处处飞花”的生态盛景中,本报特别策划推出“花开中国 锦绣崤函”系列报道,以“根脉传承,时代绽放”为精神内核,以“花”为文化纽带,串联历史经纬与时代脉搏,围绕历史文脉、生态屏障、产业动能、文明基因、文旅融合、民生福祉六大维度,解码三门峡这座城市的传承密码与创新基因。敬请关注。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乾坤。
花之美,千姿百态,争奇斗艳。在中华文明辉煌灿烂的历史中,花不仅仅是美的化身,更是承载着深厚文化内涵的精神象征,是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韵的交融。
花虽无言,却述说着中华文明的传承和流转。
2023年央视春晚,一朵仰韶“玫瑰”惊艳世界,讲述何以中华。
整台晚会舞美以“花”为主题符号,设计体现“满庭芳”的理念。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演播室穹顶盛放的玫瑰花瓣,由四瓣花结构演化重构而成的“花瓣纹”创意,既根植于中华文明的美学创造,又是现代设计理念的创新呈现。
而这极具标志性的“花瓣纹”,正是源自仰韶文化鼎盛时期——庙底沟彩陶上的典型纹饰。
那是绽放在仰韶文化中的最美花朵,仰韶文化也因此一度被称为彩陶文化。
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全球瞩目的文化盛宴为何选用仰韶文化?
“作品的核心图形代表了仰韶文化,以及‘花’‘华’同源的寓意,是利用AR、VR视觉技术将传统文化活化的生动表达。”2023年央视春晚视觉总监、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费俊表示,将仰韶文化与“满庭芳”这样一个中国古典文学词牌名相结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年俗美学和人文美学的融合,展现了中华大家庭尽展芳华主题气象。
古汉语里,“花”“华”同音,“华”的本义即为“花”。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认为庙底沟彩陶的主题花卉图案描述的是玫瑰花的形象,并留下“华山玫瑰燕山龙”的诗句。他还提出,花卉图案彩陶,可能就是华族(即华夏民族)得名的由来。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数千年来,仰韶之“花”绽放在源远流长的文明中,绽放在斗转星移的时光中,历久弥新、生生不息。
这“花”是生命繁衍之花,是文化之花,是华夏之花,盛开在中国大地,成为华夏民族的来源和文化基因。
1921年,仰韶村遗址迎来科学发掘的第一铲,优美古朴、图案绚丽的彩陶破土而出,将一段距今7000年至5000年的灿烂史前文明画卷铺陈在世人面前。仰韶文化的发现,首次证实中国历史上曾经存在非常发达的新石器文化,被誉为点亮了“中华文明的一缕曙光”。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所长陈星灿指出,仰韶文化的发现,将中国史前社会发展史从文献记载的夏商时期,向前推了至少2000年,成为研究中国早期文明化进程承上启下的重要支点。
以渑池仰韶村遗址发掘为开端,考古学者逐步建立起中国考古学的体系,构建了史前考古的时空框架,揭示出中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延续无断的文化谱系,极大地延伸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轴线,实证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脉络。
2021年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高度评价了中国现代考古事业发展成就,也从根本上确立了仰韶村文化遗址发现作为中国现代考古学起点的历史地位。
“经过百年来的不断探索,仰韶文化的重要地位已被初步揭示。”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魏兴涛说,仰韶文化是我国分布范围最广的考古学文化,涉及10个省区,延续时间长达2000多年,在其广阔的分布区域内可分为不同的“类型”或称为文化,是一支巨大的文化丛体或文化系统,在中国史前考古研究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有学者认为,仰韶文化在黄河流域持续稳定发展,并强力向四方施加文化影响,为后来统一文明的建立提供了重要根基,形成了“早期中国文化圈”或者文化意义上的“早期中国”。
大河奔流,文明潮涌。大约距今6000年,仰韶文化迎来了它最为鼎盛的时期——庙底沟时代。(下转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