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自泥土里萌芽,在火焰中绽放,从形象的万物生灵到抽象的几何图案,具有极强的装饰性和独特的艺术性……庙底沟文化携带着彩陶因子,以强劲之势辐射影响了大半个中国,掀起了中国史前一次波澜壮阔的艺术浪潮。
考古学家严文明曾提出中国史前文明的“重瓣花朵”格局,作为庙底沟文化中心区域的豫晋陕交界一带就是“花心”。华夏文明好似一朵三重结构的“重瓣花朵”,保持了中华文明持续发展而不中断,这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黄河之畔,黄土之上,当春风掠过豫西丘陵的沟壑,花瓣纹、鱼纹、太阳纹、几何纹……那些层层叠叠的美学基因,像是被风吹散的种子,从陕州的塬上飞向四面八方。
“以彩陶为标识的文化因素向周边扩张推进,影响了东到海岱、西达甘青、南至长江、北抵燕山的广大区域,这正是后来中国历史演进的核心区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商周考古研究室主任樊温泉说,庙底沟文化彩陶这朵绽放在中原地区的“中华文明之花”,标志着华夏主体族群的确立和早期中国文化共同体的开始形成。
大量考古发现和研究表明,在多元一体、满天星斗的中华文明中,以三门峡庙底沟遗址命名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是满天星斗中最耀眼的恒星。它与同时期古老中国大地上的其他考古学文化相比较,堪称华夏文化的母体文化或主体文化。
2021年,庙底沟遗址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同年,三门峡庙底沟博物馆正式开馆,其基本陈展《花开中国——庙底沟与中华早期文明的发生历程》,以“花”为意象,用独特视角讲述庙底沟文化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发展全程。
身披丝绸、手戴玉环、脚踩“混凝土”地坪,再喝上一杯粮食酿造的美酒……随着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重要成果发布,5000多年前仰韶村先民的生活图景正依托丰富的考古实证材料被不断还原。
去年,结合体质人类学鉴定、碳十四测年、古DNA研究,运用颅面复原技术,科研团队成功复原仰韶村遗址仰韶古人和龙山古人面貌各一例,远古先民跨越历史长河,第一次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今年“五一”假期,改造升级后的仰韶文化博物馆游人如织。步入这座“从黄土里长出的博物馆”,恍惚瞬间穿越古今时空之门,进入仰韶先民的世界。彩陶盆、彩陶双连壶、花瓣纹彩陶盆……一件件文物在现代科技的加持下,以生动鲜活的方式与公众跨时空对话,人们仿佛看到仰韶先民在河谷阶地营建聚落,住在泥草混合搭建的房子里,事农桑、养家禽、狩渔猎、抟土制陶、磨石做工……
这是一场跨越6000年的花开——从新石器时代的村落窑火,到新时代都市的万家灯火,仰韶文化的花朵从未凋零,反而跨越时空代沟与现代社会碰撞出新火花。
近年来,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仰韶文化与当代艺术频频“牵手”。“渑小陶”城市IP成为网红爆款,彩陶纹饰转化为“霓裳羽衣”,仰韶酒“醉”了万千游客的心,仰韶文化主题校本课程广泛开展……仰韶文化与人们日常生活审美相融共生,在传承活化中焕发新活力。
泥作“蕊”,火为“魂”,当我们凝视这些古老的“花瓣纹”,看到的不仅是泥土与火焰的结晶,更是一个民族对生命最本真的礼赞,对美的永恒追寻,对生活的无限热爱。
仰韶文化这朵“花”开在过去,开在当下,更将盛开在未来,永不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