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本应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时节,然而,许多人可能情绪会莫名低落、烦躁,甚至患上抑郁症等心理疾病。数据显示,春季因心理问题就诊的人数显著增加。为什么在充满希望的春季,心理问题却容易高发呢?
生理层面
生物钟与激素的双重影响
春季光照时间大幅增加,打乱了人体原有的生物钟。松果体分泌的褪黑素,在黑暗环境中分泌量较多,帮助调节睡眠与清醒周期。春季天亮得早,褪黑素分泌时间缩短,影响了睡眠质量,导致许多人出现失眠、多梦等睡眠障碍。长期睡眠不足会进一步影响大脑神经递质的平衡。
血清素和多巴胺作为重要的神经递质,对情绪调节起着关键作用。春季血清素和多巴胺的合成与代谢出现异常,血清素水平下降,会使人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降低对压力的承受能力。
心理层面
期望与现实的落差
随着春天到来,大自然焕然一新,人们内心也会对生活充满新的期待,渴望在事业、感情等方面取得进展。但在实际生活中,很多人会发现,现实与理想存在较大差距。求职路上的屡屡碰壁、感情发展的不顺利,都容易引发挫败感。这种期望与现实的冲突,会降低个体自我认同感,对未来感到迷茫,进而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社会层面
社交压力与环境变化
在春季,各种社交活动、工作应酬增多,对许多性格内向、社交能力欠佳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从而产生强烈的社交焦虑。此外,气温、湿度等环境因素在春季变化无常,气压较低。人体对这些变化较为敏感,容易出现身体不适,如头痛、疲劳等。身体的不适又会影响心理状态,使人变得烦躁、易怒,增加心理问题发生的风险。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 郅利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