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杨,喷头再压低一点儿,水别冲田埂上!”4月16日傍晚,在渑池县天池镇东杨村高标准农田项目区,村党支部书记古保民手持管钳指导农户。在他身后,12支喷头匀速旋转,清凉的水雾浸润着拔节孕穗的麦苗。
作为村级网格长,古保民翻开工作日志:3月更新120米被机械轧坏的地埋管,4月修复4眼机井,春灌期间处置渗漏点23处。他指着新换的蓝色PVC管道说:“村集体投入1.2万元管护资金后,一眼机井12个喷头齐开,1个喷头射程12米,10亩地12小时就能浇透。”
转过田埂,在西天池村麦田,东杨村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马保军俯身探查地埋管。“这段管道有渗水痕迹。”他招呼管护员杨师傅,“得用速凝水泥修补。”作为“一长两员”机制中的监督员,马保军每周三次下田巡查,与担任机井“井长”的村干部、专职管护员形成管护“铁三角”。
“传统漫灌12小时浇5亩,现在喷灌+雾化管双模式,亩均节水30%。”渑池县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及保护股股长王利敏说,“县财政支持每亩20元管护资金,今年全县368万元管护资金中184万元直拨乡镇,确保每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在3号机井旁,管护员杨师傅认真检修设备。“我们分三班巡查,发现故障立即到场处理。”此时,正在清理出水口的村民芮令民直起腰笑道:“往年这时候为浇水愁白头,现在喷头一转,麦子就能喝上水,心里踏实多了。”
截至目前,渑池县天池镇高标准农田项目区1.7万亩小麦已完成首轮灌溉,全县4.6万亩次春灌面积中,67处故障修复做到“不过夜”,维修及时率达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