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宝武铝业科技有限公司车间,一块块银白色的高端铝合金板材正从智能化生产线上鱼贯而出,即将运往全球各地。这家由世界500强企业投资的项目,从落地到投产仅用18个月,创下行业纪录。其背后,正是我市以金融创新为引擎、以平台建设为支撑、以深化改革为动力,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成型的生动实践。
“从‘科技贷’到‘设备购置贷’,金融服务始终跑在企业发展需求前面。”4月21日,国投金城冶金负责人感慨道。这家年处理复杂金精矿150万吨的企业,通过“科技贷”获得关键资金支持,成功突破多金属综合回收技术瓶颈,带动下游10余家配套企业集聚发展。
作为资源型城市,我市深知产业转型必须破解“钱从哪里来”的难题。为此,市金融服务中心联动多家金融机构,创新推出“科技贷”“人才贷”“专精特新贷”“设备购置贷”等特色产品,建立“白名单+绿色通道”机制。其中,德国卫士药业凭借“人才贷”组建跨国研发团队,推动生物医药关键技术攻关成功。
2024年,全市争取政策性资金项目132个44.98亿元。其中,争取超长期国债项目14个资金2.78亿元、中央预算内资金项目48个8.17亿元、地方专项债项目70个34.03亿元;争取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资金9016万元。金融活水精准滴灌,让“材料新城”的蓝图渐成实景——铝基新材料产能占全省60%,铜箔产量占全国第一,黄金冶炼技术国际领先。
走进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科研人员正在攻关高纯砷制备技术。这座由多名院士领衔的创新高地,已孵化出无氨氮钼冶金技术、关键金属绿色低碳超常富集等6个产业化项目,带动相关产业年增收超50亿元。
“平台即竞争力”,我市全力构建“一院五中心”创新矩阵,市财政设立10亿元创新创业基金,打造“人才+项目+资本”生态链。中国铜箔谷吸引6个院士团队入驻,突破4微米极薄铜箔技术;宝武铝基新材料研发中心联合高校攻关航空铝材“卡脖子”难题;绿色能源企业建成中试产业基地,让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即可实现产业化应用。
如今,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167家,省级以上研发平台增至82个,平台聚才效应显著,创新动能澎湃不息。
“从土地审批到环评验收,全流程‘保姆式’服务让项目提前半年投产。”易事特储能项目负责人指着智能化车间说。这背后,是我市深化“放管服效”改革的系统布局:建立“1+7+8”企业服务机制,1798家企业享受包联服务;推行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创新“柔性执法”机制,对21家企业实施包容审慎监管。
改革突破不止于此。
全市财政压减非急需支出,加快企业升级改造步伐,每年设立1亿元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实施“三大改造”,对企业智能化、绿色化、技术改造等给予补助,对智能车间、智能工厂、标杆(示范)企业、工业互联网平台、“两化”融合企业等给予奖励。截至目前,全市推动846家企业实施“三大改造”项目1506个,共改造设备31万余台、生产线6300余条、车间1950余个,推动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应改尽改。
金融血脉更畅,创新动能更强,改革步伐更稳。站在金融活水势如虹的新节点,我市正以更大的魄力推进改革开放,随着超长期国债、专项债等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三门峡必将以改革之笔描绘出高质量发展的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