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社会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渑池新闻·陕州新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5年04月25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河畔拾趣 创意休闲
本报记者 葛洋
作者:    来源:中国三门峡网 - 三门峡日报

    黄河之畔,春和景明。随着三门峡沿黄生态廊道建设的持续推进,这里已成为市民游客解锁休闲新玩法的“宝藏地”。从房车露营的星空夜话,到公铁两用桥下的生态奇观,再到特色驿站里的文化浸润,三门峡正以“生态+休闲+文化”的多元模式,书写着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篇章。

    露营新体验——黄河岸边的诗意栖居。在沿黄生态廊道的百里画卷中,露营地如同一颗颗明珠,串联起自然与人文的浪漫。途居野奢露营地坐落好阳河湿地公园旁,北邻黄河,南依崤山,35辆房车、7顶帐篷与星空屋构成“黄河岸边的野奢秘境”。游客可围炉煮茶、环湖徒步,或在夜晚仰望银河,感受“帐篷顶上星光闪烁,篝火旁笑语连连”的沉浸式体验。而LOOK露客营地则以“无垠草地+星空露营”为特色,提供轻奢帐篷与露天音乐会,成为年轻人“逃离城市喧嚣”的热门选择。

    若想感受黄河的恢宏壮美,九曲黄河观景台与慕野星空营地不容错过。前者位于函谷关镇东寨村,是豫西最佳黄河落日观赏点;后者则以“黄河之上的星空派对”闻名,游客可伴着虫鸣入眠,枕着波涛入梦。

    打卡新地标——公铁两用桥下的生态奇观。作为三门峡的“网红新地标”,三门峡黄河公铁两用桥不仅承载着交通功能,还成为生态与艺术的交融之地。这座公铁两用桥全长5.6公里,上层跑汽车、下层通火车,桥墩与黄河水相映成趣,吸引众多摄影爱好者纷至沓来。

    桥下的湿地生态修复工程更是一大亮点。通过泥浆循环处理、植被复育等措施,昔日的荒滩已变身“鸟类天堂”,白鹭、灰鹤等20余种珍稀鸟类在此栖息。游客漫步栈道,既能欣赏“长河落日圆”的壮丽,亦能观察生态保护的成果,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

    驿站新场景——文化浸润的“幸福驿站”。沿黄生态廊道的特色驿站,是群众感受黄河文化、享受便捷服务的“暖心窗口”。虢风驿站以“虢国文化”为主题,设有非遗展示区、文创市集与休憩空间,游客可在此体验剪纸、皮影等传统技艺,或品尝石子馍、羊肉糊饽等黄河风味小吃。驿站还定期举办“黄河故事会”“非遗工坊”,让文化传承融入日常生活。

    而在函谷关驿站,道家文化的底蕴与现代服务理念碰撞出别样火花。依托《道德经》诞生地的文化IP,驿站推出“道家养生课堂”“经典诵读会”等活动,并联动景区打造沉浸式实景演出《大秦烽云》,让游客在古关楼下感受“紫气东来”的文化魅力。

    休闲新玩法——从“打卡”到“深度体验”。三门峡沿黄生态廊道的创新之处,在于将单一观光升级为“可玩、可学、可感”的多元体验。亲子自然课堂:在好阳河湿地公园,孩子们通过“黄河生态研学游”认识湿地植物,参与鸟类观测;文化创意市集:周末的露营地化身手作天堂,游客可DIY黄河泥塑、绘制古风团扇;运动主题线路:沿廊道设置的骑行绿道、登山步道,串联起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示范区后地天鹅湾等景点,满足健身与观景的双重需求。

    生态与人文共舞——黄河岸边的幸福答卷。从“生态修复”到“文旅融合”,三门峡的探索成效显著。数据显示,2024年沿黄生态廊道游客量同比增长65%,带动周边20余个村庄发展民宿、餐饮等产业,直接就业超3000人。更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党建+驿站”模式,45个党群服务驿站成为基层治理的“红色阵地”,提供政策咨询、矛盾调解等便民服务,真正实现“服务零距离”。

    黄河之水奔流不息,三门峡的休闲画卷正徐徐展开,这里既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野趣,也有“黄河文化润心田”的雅致;既有“打卡出片”的时尚潮流,又有“生态惠民”的民生温度。未来,随着更多业态的注入,这条生态廊道必将成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璀璨明珠,为群众幸福生活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三门峡日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本网站所刊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三门峡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转载使用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渑池新闻·陕州新闻
   第04版:国内新闻
   第05版:健康三门峡
   第06版:社会新闻
   第07版:综合
   第08版:广告
河畔拾趣 创意休闲
市外高学子背患病老人回家获赞
书香传递温暖
4000平方米蓝香芥花海盛放
传承非遗文化
打造阅读新模式
闻“风”而动 多部门同心聚力保安全
开展主题活动 感受阅读魅力
以“练”筑防 防患未“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