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4月15日下午,琅琅诵读声从三门峡国际文博城四楼的一间教室内传出。循声而至,只见近30位“银龄读者”手捧书卷,在领读人悠扬的吟诵下,共同叩响《道德经》第十六章的智慧之门。这是三门峡市忘年读书会“国学经典大家读——《道德经》第四期”活动的场景,也是《道德经》诞生地民众传承文化血脉的当代见证。
在人类文明的长空中,经典书籍犹如熠熠生辉的星辰,指引着人们前行。近日,记者深入采访我市读书团体、读书达人和文化学者,触摸这些经典作品生生不息的文化脉动。
“市忘年读书会自成立以来就以打造‘国学经典大家读’品牌为宗旨。目前,我们已经读完了四大名著及《史记》《曾国藩家书》等,最近我们正在进行《道德经》的诵读活动。”市忘年读书会常务副会长高庙锁介绍道。
作为诞生于这片黄土地的哲学巨著,《道德经》的智慧在当代依然焕发着蓬勃生机。当天在集体诵读完毕后,“讲读标兵”刘宗武为大家做起哲学解读:“‘致虚极,守静笃’是引导人们摒弃外界的喧嚣与纷扰,让内心回到一种空灵、纯净的状态,从而更好地审视自我,这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事务中能保持平和的心态……”市忘年读书会发起人之一、三门峡市虢国文化研究会会长郭仞堂同样深有感触:“初看《道德经》总觉得晦涩难懂,反复诵读后方觉字字珠玑。从上善若水、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的人生哲学,到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为心的治世箴言,真是让人受益良多!”
今年62岁的我市退休教师刘建民也是一位读书达人。在他的书房内,《四书五经》《资治通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悲惨世界》等一部部中外经典赫然有序地排列在书架上。他近期正在读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百年孤独》。“作者笔下的孤独迷宫,恰似现代人的精神困境。但经典如同暗夜灯塔,总能指引迷航者穿越精神迷雾。我们要全力以赴地冲出孤独心灵的沼泽地,这是我读这本书的最大感受。”刘建民深有感触道。在他看来,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经典之作往往凝聚着许多人生的哲理与智慧,在经典书籍中遨游,能够充盈自己的内心,实现精神世界的升华。
今年34岁的市民李冰洁则用20年时间“丈量”大观园的深广,从14岁第一次系统读《红楼梦》开始,她已经完整读过6遍。“经典文学常读常新,初看《红楼梦》时,很多地方不懂,只为宝黛爱情伤神;后来再读时,会嗟叹晴雯、香菱等小人物的命运;现在读完,则真正体会到‘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意境了。人生虚幻无常,再显赫的繁华与荣耀,都可以转瞬化为泡影,能让我们留住的到底是什么呢?”李冰洁说,因为爱读书,她从小的作文都较好,但品读经典带来的馈赠远不止于妙笔生花,更能让她理性地看待人生,在成长之路上面对雨雪风霜时多一份淡定与从容。
何为经典?何以经典?经典书籍究竟蕴含哪些魔力呢?三门峡市(文学艺术)拔尖人才、三门峡市首届十大崤函最美读书人高杰谈了自己的看法。
“经典书籍流行的原因主要在于它们蕴含着人性真理和普遍价值,能够深刻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能够跨时代触及社会的痛点。它具有言近旨远的教化性,能够启发和教育读者,触及深层次的人类生存意义。它能为人们面对困惑时提供文化良方和心灵救赎。”高杰表示。他举例,如梁晓声的《人世间》、贾平凹的《秦岭记》等通过写作技巧创新与体例突破,运用独特的视觉语言,形成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新经典,它们不仅反映普通人的情感和生活,还通过生动的语言和深刻寓意的表达,对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有着巨大的推动与帮助。
冰心曾说过“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随着“书香三门峡”建设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在闲暇之余品读经典,穿越时空进行灵魂对话。那些铿锵有力的文字、那些深入人心的形象正在新时代读者的心中奔涌新生,照亮每位读者的心灵城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