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大潮中,三门峡市以其丰富的铝土矿资源和在铝产业相关技术领域拥有的突出优势,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铝产业链发展之路。近年来,三门峡市坚持链式集群思维,聚焦重点产业链,推进延链补链强链,全面提升产业发展能级,铝产业已成为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点。
(一)
春日的清晨,一辆满载铝液的专用运输车从恒康铝业驶入戴卡轮毂。通过铝水直供项目,企业每年减少合金重熔燃料成本2000万元,实现碳减排1万吨。“这不仅是成本账,更是生态账。”戴卡轮毂运营总监魏要星算着绿色转型的“双赢账”:与上下游构建的循环经济体系,使区域铝产业链综合效益提升18%。在三门峡,这样的产业链协同场景已成为常态。
作为“铝土矿—氧化铝—电解铝—铝精深加工—再生铝”全产业链覆盖城市,三门峡市正以“延链补链强链”为突破口,推动铝产业从“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跃迁。全市现有东方希望、开曼铝业等重点铝产业企业24家,具备年产氧化铝510万吨、电解铝24万吨、铝精深加工(铝板带、铝型材等)45万吨、轮毂600万只的产能。在铝基新材料产业链中,形成了以东方希望、开曼铝业为氧化铝龙头,以恒康铝业为电解铝龙头,以宝武铝业为加工企业龙头的格局。2024年,全市铝产业产值突破260亿元,一条兼具韧性、创新性与绿色底色的铝基新材料产业链加速崛起。
铝产业蝶变,始于对资源的深度重构。“过去挖矿卖原料,一吨铝土矿利润不过几十元;现在做成新型铝材,附加值翻了几十倍。”宝武铝业总经理李响指着热轧车间里正在轧制的0.3毫米超薄铝板介绍。这家国内最大的高精尖铝板带生产企业,年产能达45万吨。
宝武铝业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等领域,部分产品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2024年,宝武铝业交出了一份令业界瞩目的优异答卷,总产量14.99万吨,实现营业收入29.66亿元、同比增长54.2%,完成产值30.47亿元、同比增长65%。公司不断推进技术创新和设备升级,热轧厂新增775吨3号加热炉项目,并实施了精轧机组增设F0机架工程,有效提升了产能和产品质量。神通碳素采用阳极碳素绿色生产工艺,为铝产业链提供了强有力的降碳支撑。通过技术创新和工艺改进,神通碳素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显著减少了碳排放。戴卡轮毂以生产、销售乘用车铝合金轮毂为主营业务,具备600万只/年轮毂生产能力,产品主要供应国内外各大主机厂及售后市场。公司通过智能化改造和绿色化转型,实现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双重提升。2024年,戴卡轮毂营业收入突破17亿元,与此同时,自主品牌销量3年激增300%,人均产值跃升至162万元,展现了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从“挖矿卖矿”到“制造高端铝材”,三门峡构建了四层产业生态:上游强基方面,依托东方希望、开曼铝业等企业,年处理铝土矿超2000万吨,氧化铝产能占全国的5%;中游提效,恒康铝业24万吨电解铝项目通过5G+智能电解槽技术认证,吨铝电耗降至13440千瓦时,达国际领先水平;下游延展,戴卡轮毂600万只轻量化轮毂生产线,与宝武铝业形成“材料—部件”闭环;循环补链,希格腾华30万吨再生铝项目,让废铝回收利用率提升至95%,贯通绿色循环最后一环。
“链主企业引领+配套企业协同”的生态,让三门峡铝产业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2024年,即便面临铝价波动,全市铝企平均利润仍逆势增长15%。
(二)
在位于渑池县的希格腾华生产车间,一台纯氧燃烧双室炉正将废旧易拉罐熔铸成航空级铝合金锭。“传统工艺烧损率约10%,我们通过智能温控将其压至4%。”该公司副总经理武青霞说。这项技术突破,让企业年增效超5000万元。希格腾华二期20万吨再生铝项目的建成投产和渑池县废旧金属交易中心项目的加速推进,将贯通“废铝回收—废铝再生—铝深加工”产业链,为铝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技术创新已成为三门峡铝链的核心竞争力。镓提取技术,开曼铝业从赤泥中提炼高纯镓,年产能50吨;低碳工艺,神通碳素研发的阳极碳素绿色生产技术,使电解铝环节碳排放下降18%;智能制造,戴卡轮毂的“5G+AI质检系统”检测效率提升20倍,不良率降至0.1‰。
“我们正从‘卖铝’转向‘卖技术’。”三门峡市工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2024年,全市铝产业新增专利87项,参与制定国家标准6项,宝武铝业的“罐体料热轧工艺”更成为行业标杆。
(三)
铝产业曾被贴上“高耗能”标签,但三门峡的实践打破了这一刻板印象。
在恒康铝业电解车间,无人驾驶叉车正将阳极残极送入回收系统。“残极回收率从80%提至99%,年节省成本3000万元。”该公司总经理时海强介绍。通过“光伏+储能”配套,企业绿电使用比例已达30%。
绿色化改造贯穿全链。能源革命,宝武铝业投资2.29亿元的热轧厂精轧机组改造,使产线能耗下降12%;固废吃干榨净,鑫顺新材料将赤泥转化为耐火材料,年消纳固废10万吨; (下转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