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渑池新闻·陕州新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5年04月11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春启·万象‘耕’新”系列报道之五
菌菇朵朵开 撑起“振兴伞”
本报记者 王一薇
作者:    来源:中国三门峡网 - 三门峡日报
4月8日,在卢氏县珍稀食用菌生产基地建设项目现场,自动装袋机正在作业。 杜杰 摄

    4月8日,春日暖阳下,武生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香菇大棚里,工人们正忙着采菇、浇水;大棚外,几名女工为分类好的香菇剪脚;仓库里,整理好的香菇被装筐送入冷库……

    “干一筐3块钱,我一天大概能干10到20筐。”正为香菇剪脚的杨彩婷一边忙碌一边说,自己年龄大了,在合作社打零工挣个生活费,“主要是离家近,也方便。”

    杨彩婷来自卢氏县最大的易地搬迁安置社区兴贤里社区,距离该合作社不足5公里,其工人大部分都来自该小区,每年带动上千人实现“家门口就业”。

    武生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位于卢氏县横涧乡代家村,成立于2022年,现有香菇大棚150座、冷库3座、烘干车间5个,主要从事香菇集中生产、销售、储存,年产香菇3000吨,可实现产值3000万元,其中鲜菇出口500吨,产值500万元。

    “我们拥有自己的品牌,下一步计划包装后进入商超。”该合作社负责人李武生表示。

    像这样采用传统种植模式的食用菌合作社,卢氏县还有大大小小100多家。而就在不远处的一座新建厂房里,则是另外一番景象。

    麸皮、锯末等原料经两次搅拌后,进入搅拌机再次循环搅拌,通过料筒进入自动装袋机完成装袋,袋料经灭菌、冷却、二次冷却进入接种室,通过自动接种机完成液体菌种接种,随后送入养菌房,大约120天就能长出新鲜的菌菇。食用菌培育在现代化厂房内即实现了从原料到出菇的全过程。

    这是卢氏县珍稀食用菌生产基地建设项目,采用自动化生产设备,首次在卢氏县实现从拌料、装袋、灭菌、冷却、接种、养菌、出菇全流程自动化栽培。该项目总投资1.38亿元,占地82亩,总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主要从事白玉菇、鹿茸菇的工厂化生产,设计产能日产5万袋、年产1800万袋,预计年产值达到1.65亿元,直接或间接带动约300户菇农参与产业发展。项目自3月7日试投产以来,已累计生产成品菌包30万袋,其首批生产的白玉菇将于7月份出菇。

    在一次养菌房内,六七米高的架子上,整理码放着一排排、一筐筐菌包,其接种时间、菌包重量、pH值、数量都做了详细记录。“菌包在这里进行一次养菌,20到30天后经分拣进入二次养菌房,40天后进入三次养菌房,大概50到60天后,就可以出菇了,整个养菌过程就是在这样恒温恒湿的车间内。”项目工作人员介绍,“这种模式不受季节限制,产品供应有保障,可实现品种的多元化生产和产业化供应。”

    乡村振兴,产业为基。

    食用菌产业是我市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之一。2024年,全市各类食用菌种植规模5亿袋,鲜品产量48万吨,其中羊肚菌、赤松茸等珍稀食用菌种植面积1650亩。目前,已培育食用菌绿色食品16个、地理标志产品2个、名特优新农产品2个。全市食用菌从业人员达到4万余户15万余人,覆盖全市5个县(市、区)、43个乡镇(街道)、244个行政村。

    近年,我市充分利用资源禀赋优势,紧扣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以农民增收、产业增效为目的,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推动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走出了强村富民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三门峡日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本网站所刊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三门峡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转载使用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渑池新闻·陕州新闻
   第04版:国内国际
   第05版:健康三门峡
   第06版:社会新闻
   第07版:综合
   第08版:广告
习近平向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第九届峰会致贺信
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召开二○二五年第一季度工作汇报点评会
源通热力:一度电的“三重奏”
鸿瑞牧业:从养殖到加工的全产业链升级
确保学习教育取得扎实成效
菌菇朵朵开 撑起“振兴伞”
湿地春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