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葛洋)暮春时节,行走在三门峡市区主干道上,许多市民发现空中飘浮着大量白色絮状物,这些被市民戏称为“四月飞雪”的飞絮,给人们出行带来麻烦,也引发大家对城市生态建设的关注。
近日,记者沿市区崤山路走访发现,三门峡虢国公园附近路段的飞絮尤为明显。市民张女士戴着口罩告诉记者:“每年这时候都要‘全副武装’,骑车时经常被眯眼睛。”
市林业爱好者茹文东解释,这些飞絮主要来源于20世纪90年代大规模种植的雄性毛白杨。作为当时北方城市绿化的主力树种,毛白杨凭借生长快、抗逆性强等优势,有效改善了城市环境,但每年4至5月产生的飞絮对现代城市生活造成困扰。据悉,目前市区仍有较多成年杨树,主要集中在老城区道路两侧。
对此,我市有关部门近年来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市城管局等部门自2020年起,通过高位嫁接技术逐步替换5000余株杨树,在新建道路改种银杏、国槐等树种。今年计划在三门峡涧河公园等区域试点注射“抑花一号”生物制剂,该技术可使次年飞絮量减少70%。此外,我市生态环境志愿者协会也发起“树木认养计划”,鼓励市民参与乡土树种种植。
当前晴热天气加剧飞絮飘散,医生提醒,过敏体质人群做好防护,市民外出建议佩戴防护用具,居家注意关闭纱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