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夏泽辉)4月8日,记者从三门峡市文广旅局获悉,清明假期全市共接待游客38.0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9517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接待游客数量增长9.04%,旅游收入增长16.42%。
据市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清明假期,我市以文化为魂、科技为翼,打造出一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文旅盛宴。各景区立足自身特色,通过情景式演绎、互动式体验、数字化赋能等创新手段,构建起多层次、立体化的文旅消费场景,让游客在踏青赏景中感受文化魅力,在趣味互动中传承历史记忆。
虚实共生激活文化DNA。函谷关历史文化旅游区推出古风沉浸体验项目。游客身着汉服,在“老子巡关”情景剧中与历史人物互动,通过“点背《道德经》”挑战解锁文化彩蛋。汉山景区“清明雅集”再现曲水流觞、斗茶品茗等传统习俗。
数字文博破壁出圈。三门峡博物馆通过AI动态复原技术,让青铜器上的饕餮纹饰跃然起舞,游客扫码即可观看编钟奏响的三维动画,还可参与线上“文物修复师”互动游戏。虢国博物馆运用全息投影技术重现虢国车马出征的恢宏场景,配合“木版年画艺术展”的AR导览功能,游客可透过手机屏幕见证年画印制技艺的数字化重生。
创意经济裂变引流。双龙湾景区借势新媒体平台发起“抖出春日”话题挑战,游客拍摄非遗打铁花、桃花溪泛舟等场景短视频,即可兑换特色文创礼品。仰韶仙门山景区“蟠桃会”剧本游引入NPC实时定位系统,游客完成七仙女派发的寻宝任务,可兑换限定文创。
红色记忆青春表达。卢氏曹靖华故居、马湾红色教育基地推出“清明忆英烈”主题项目,通过义务讲解、情景党课、红色家书诵读等形式,让游客在春游中感悟革命精神。陕州地坑院景区将非遗剪纸与红色文化结合,游客可体验用传统技艺剪制五角星、红旗等红色符号,实现红色教育的生动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