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黄河浩浩荡荡,从青藏高原一路奔腾而来,在“天鹅之城”三门峡婉转婀娜、“水袖”轻舞。
沿百里沿黄生态廊道一路行走,万物生发、鸟语花香,踏青赏花者熙熙攘攘,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宜居画卷,为“天鹅之城”增添了灵动与秀美。
“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之水天上来……”
站在三门峡大坝上,这座新中国成立后在黄河干流上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春风荡漾,烟波浩渺,黄河以一泓清波徐徐东去。
三门峡是因“万里黄河第一坝”建设而兴起的一座城市。今年4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以下简称“黄河保护法”)施行两周年。
两年来,三门峡作为黄河中游重要节点城市、重要生态屏障,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快步走进新的历史坐标,奏响黄河大合唱法治乐章,着力培育新产业、催生新模式、形成新动能,加快推动资源型城市向创新型城市转型发展,续写着新时代三门峡“梳妆台”的新篇章。
一
九曲黄河走东海,万里画卷入胸怀。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摇篮,是闻名中外的一条多泥沙河流,它像一条金色巨龙横卧在祖国辽阔大地上。因下游河道平坦,泥沙大量淤积,河床逐年升高,又被称为“悬河”,是历史灾害最重、千年治黄的主战场。
黄河入豫第一站——三门峡,全长206公里、流域面积9376平方公里,均占全省四分之一以上。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机遇,从“靠山吃山”到“点石成金”,绿色成为三门峡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底色,黄河在这里实现清水黄河的奇迹。
20世纪,三门峡因矿山开采,导致小秦岭生态遭到严重破坏。为此,三门峡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进行全面整改和生态修复。如今,小秦岭地区碧水蓝天,绿意葱葱,再现原始林区的生机与活力。此外,三门峡还建成了集生态保护、乡村振兴、休闲旅游于一体的240公里沿黄复合型生态廊道。随着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前来三门峡过冬的天鹅从10年前的2000多只增加到了近2万只,呈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国人大代表、市委书记范付中分享了我市的绿色发展道路。他说,在转型发展上,三门峡坚定走好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之路,依托矿产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增加值均以两位数增长,带动群众收入稳步提升。
因河而生,依河而兴。
全方位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统筹水灾害、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提升枢纽综合效益,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真正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这也正是三门峡加快实施国家战略,让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成果惠及于民,让黄河保护法落地生根的生动实践和写照。
黄河入豫第一湾观景点、黄河古驿站、九曲黄河观景台、生态梯田……沿黄生态景观连景成画、美不胜收,而在沿黄沃野上的村落田园,更是瓜果飘香、产业兴旺,“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沿黄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全面起势。
近年来,我市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发展蓝图科学合理,多次重点部署黄河廊道提升提质暨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全面推动黄河廊道提质升级,加快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样板,特色产业持续壮大,乡村面貌不断改善,农民收入稳定增长,沿黄乡村振兴示范带的综合生态效益和示范带动效应明显,积极探索走出一条符合三门峡特色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今年,我市两会政府报告指出,2024年,我市围绕现代化三门峡建设“13561”工作布局、“新河文山农”五篇文章,全力以赴拼经济、稳增长、抓创新、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创新动能加速释放,产业转型积厚成势,城乡发展协同推进,改革开放持续深化,生态底色更加亮丽,民生保障不断增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三门峡实践迈出坚实步伐。
立法为公,执法为民。
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促进国家发展的重要工具。加快实施国家战略,深入推动黄河保护法实施,为三门峡的转型发展提供了法治力量。
二
黄河宁,天下平。
2023年4月1日,黄河保护法正式施行。以法治的力量,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三门峡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迅速推进,深入调研,全面部署,提出要求各级有关部门把宣传贯彻黄河保护法作为坚持“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的实践检验,让保护黄河的法律制度体系在三门峡落地生根、发挥作用。
坚持立法先行,出台全省首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方性法规——《河南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为小秦岭的生态修复提供了更多的法规依据。曾经满目疮痍的小秦岭已满山青翠,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和三门峡生态立市的“新样板”。2021年,小秦岭矿山修复入选联合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通过制定《三门峡市白天鹅及其栖息地保护条例》,用法的刚性为白天鹅栖息地保护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也体现三门峡市的地方立法特色。制定并公布《三门峡市山体保护条例》,为全市加强沿黄山体资源保护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和遵循,实现了山体资源“一张图”综合监督管理。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理念,将法律法规的制度要求,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治理效能,不断筑牢法治之堤,切实以法治的力量守护着黄河安澜,天蓝水碧、生态宜居的三门峡成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幸福底色。
三
法治护河,生态共生。
今年,正值黄河保护法实施两周年之际,一系列行动在黄河三门峡沿岸拉开帷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法治实践焕发蓬勃生机。
日前,“白天鹅司法保护基地”在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正式揭牌。由三门峡市中级人民法院、河南省郑州铁路运输中级法院、三门峡市公安局森林公安分局、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处共同设立,旨在守护黄河生物多样性。
我市通过司法力量强化对黄河湿地白天鹅栖息地的保护,打击非法猎捕、破坏栖息地等行为,并探索“生态修复+普法教育”一体化模式。联合河道巡查,同筑黄河防线永安澜;开展法治宣传,实现黄河普法零距离,为“天鹅之城”增添司法亮色。
两年来,以“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理念为引领,我市各级各部门在法治护航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方面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以执法司法协同彰显“利长远”,推动黄河保护法落地扎根。
全市各地行政执法部门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开展黄河流域河湖管理水行政执法,打击非法捕捞、清理取缔“三无”渔船等专项治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一系列专项行执法行动,有力遏制了水事违法行为多发的势头。
灵宝市千亩鱼塘拆除案成功办理,带动了周边30多个违建鱼塘拆除整改,当地共恢复湿地1700多亩,该案例被收入最高人民法院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典型案例。
全市法院系统充分发挥环境资源审判职能作用,审结案例中2件被最高人民法院评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典型案例”;检察部门结合公益诉讼职能,以“以案释法”推动法治意识和法治水平的提升,法治三门峡建设水平迈上新高度。
四
普法依法治理,增亮法治建设底色。
我市把黄河保护法纳入新修订的《全市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谁管理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普法责任清单》,作为全市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法重要内容。通过“崤函大讲堂”,邀请专家就黄河保护法进行专题培训。
我市将4月定为主题宣传月,连续两年由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守法普法协调小组牵头,沿黄县(市、区)联动、市直各相关普法责任单位联合开展集中宣传活动。利用“宪法宣传周”等重要节点,持续推进黄河保护法宣传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进军营、进网络等活动。
高度重视法治文化建设,积极融入河南黄河法治文化带建设战略,市司法局融合“楹联文化、黄河文化、白天鹅文化”等因素,建设长约3.5公里的法治楹联步道,以白天鹅及其栖息地保护条例为主题,建成了“三门峡市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法治广场”,让群众在休闲娱乐中得到法治熏陶,让保护黄河思维融入日常。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黄河元素法治文化公园、法治文化长廊、法治楹联社区、法治微阵地等法治主题公园60余个,形成了壮观亮丽的“法治风景线”。
立法筑基、执法亮剑,黄河安澜、国泰民安。
围绕现代化三门峡建设的“13561”工作布局,三门峡将聚焦“四高四争先”,发动新质生产力,以法治之力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绘就了一幅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壮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