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伏牛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民生·灵宝新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5年04月08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记忆中的灯泡厂
□瑜玫
作者:    来源:中国三门峡网 - 三门峡日报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改革开放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吹遍神州大地,同时也给各行各业带来了挑战和大洗牌。

    三门峡市灯泡厂原是在市五交化公司灯泡复制小组的基础上,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改建而成的,厂址由综合仓库搬迁至和平路东段。灯泡厂逐步扩建,由几十人到近600人,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在发展中,托儿所、卫生室、职工食堂、澡堂等一应俱全,受到周围各厂矿职工的欢迎。此外,该厂还盖起了宽敞明亮的职工家属楼,每当夜幕降临,人们的欢笑声伴随着锅碗瓢盆的交响曲,演奏出平凡而幸福的乐章,构成了两三代人的共同记忆。20世纪80年代中期,三门峡还没有液化气的时候,灯泡厂率先在全市第一家使用管道煤气用于家庭做饭,令人羡慕。

    当时在豫西地区,灯泡厂生产的“三环”牌灯泡供不应求。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到处都需要票证才能够购买。每个家庭都想使用灯泡,这几乎是人们梦寐以求的事情。工人们只有辛勤劳作,才能将优质产品送到千家万户,给人民群众带来光明。

    我是1982年1月调入灯泡厂,最初被分配到锅炉房,活儿比较轻松,但就是三班倒。说起来制作灯泡,大多数人都不知道,一个看似简单的灯泡,从吹玻壳,安装导丝、灯芯,封口等工序,到最后做成成品,前后要经过七十多道工序。

    没多久,我被调入销售科,当时大多数企业还没有这个科室。1983年5月,灯泡厂成立保卫科,我又被领导调入保卫科。

    灯泡厂经过数年的发展,安装了18头的国产吹泡机,生产能力一下子提高了许多,解决了人工吹泡供不应求的问题。从每天生产6000多只,一下子增加到3万多只,相较于以前,生产力大幅提升,大批工人也逐渐扩充到生产队伍里。

    20世纪80年代,灯泡厂陆续生产了彩色灯泡、奶白灯泡,主要是供应出口。产品远销东南亚、欧洲部分国家,受到国外用户的欢迎。这时我下到车间工作,带领几个学徒给玻壳喷涂颜色。根据生产需要,客户要什么颜色,就涂什么颜色,然后烘干,再进入下一个环节。

    改革开放初期,灯泡厂坚持引进、学习、创新和超越,发展之路与国家的产业政策相契合,体现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灯泡厂堪称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灯泡从票证时代走向随意购买,群众再也不会担心买不到灯泡了,这也是灯泡厂最为辉煌的年代。

    20世纪90年代初,灯泡厂又引进了一条节能灯生产线,从耗电量大的白炽灯,向耗电量小的节能灯过渡。但由于节能灯成本较高,和南方的私营灯泡厂相比没有竞争优势,不易销售,没多久就搁置了下来。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灯泡厂原有的国企弊端逐渐显露出来。如企业大而全,个别干部能上不能下、不了解市场走向等,导致灯泡厂走向下坡路。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灯泡行业百花齐放,发展步伐加速,私企纷纷进入到这个行业,由热光源向冷光源迈进。就河南省而言,除了原有的灯泡厂外,一下子拥进来许多新的灯泡厂,鱼龙混杂,抢占市场。外资也进入了这个行业攫取利润,同时还销售生产线、设备和技术,一时竞争更加白热化。

    灯泡厂愈来愈不适应社会和用户的需求,最终因销售市场萎缩,商业也不景气,走上破产衰亡的道路。

    沧海桑田,时过境迁,如今,市灯泡厂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走在和平路东段,20世纪建筑风格的建筑林立,总会让人有种错觉,仿佛时间倒流……偶尔遇见灯泡厂老工人在街头驻足寒暄,回忆起当年的岁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三门峡日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本网站所刊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三门峡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转载使用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民生·灵宝新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文化周刊
   第06版:阅读
   第07版:伏牛
   第08版:城建·交通
芍药春深聚鸿才
又到燕子筑巢时
愿春色永驻“天鹅之城”
喜洲——喜乐之洲
记忆中的灯泡厂
湖滨春韵
遇见仰韶遇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