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翻开苏轼诗集、文集,看到与三门峡有关的诗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情感充沛,思想深刻。其中感受最深的是他对虢州(包括今灵宝部分地区和卢氏全境)风景的赞美。他的诗文每当提到虢州时,浓墨重彩,情调激昂,字里行间显示出,在苏轼心目中,这里就是桃花源。
苏轼心目中的虢州
虢州自唐代以来,就被认为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那里有虢州三堂,诗人岑参曾写了很多赞美虢州的诗篇。文学家吕温写了《虢州三堂记》进行全面描述。大文豪韩愈写了《奉和虢州刘给事使君三堂新题二十一咏》,连用二十一首诗来表现。贾岛的诗《题虢州三堂赠吴郎中》也极力赞扬。韦庄也写了很多诗来赞颂,如《三堂早春》《三堂东湖作》等非常优美。
到了宋代,虢州风景依然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几次经过虢州的苏轼,对虢州极为欣赏。他曾写过《上虢州太守启》一文。该文是苏轼写给虢州知州的一封书信,原有副题“元祐四年五月赴杭任知州途中作于南都”。该文盛赞虢州风景优美,物产丰富:
“切以弘农故地,虢国旧邦。周分同姓之亲,唐以本支为尹。富庶雅高于二陕,莺花不谢于三川。韩公二十一篇,风光咸在;贾岛五十六字,景色如初。有洪淄灌溉之饶,被女郎云雨之施。四时无旱,百物常丰。宝产金铜,充仞诸邑;良材松柏,赡给中都。至于事简讼稀,潇洒有道山之况;鱼肥鹤浴,依稀同泽国之风。”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虢州是弘农郡的故地,也是周朝虢国封地。虢国是周天子的同姓亲属,唐代以李姓为州尹。此地物产丰富高于二陕,江山富丽不逊于三川。韩愈写的二十一篇诗,所描述的风光如今全在;贾岛有五十六字诗,如今的景色还像所记述的一样。占有大渠灌溉的富饶,接受女郎山云雨的施舍。四季没有旱灾,各种物产非常丰富。宝贵的金铜,充斥虢州各县;优良木材比如松柏,接济中都洛阳。至于说政事简明诉讼稀少,此地做官潇洒如道山修仙似的情形;鱼虾肥美鸥鹭繁多,和江南水乡似乎风貌相同。
这篇作品,恢宏大气,历数了虢州历史、人文、资源、风景等,透露出苏轼对物华天宝、优美富饶的虢州的赞美之情。
苏轼笔下的桃花源
虢州到了宋代,靠近黄河的区域均划给陕州所管,这时也就避开了崤函古道主路,这一变化让很多人都想到虢州来。著名词人秦观在《曹虢州诗序》中写道:“虢为州,在关陕之间,其地不当孔道,无称使过客之劳。刺史之宅,有水池竹林,其乐可以忘老,故自唐以来号为佳郡,朝之士大夫乐静退者,多愿往焉。”意思是说,虢地作为州,处在函谷关与陕州之间,不在东西大道之上,没有接待过往官员这份辛苦。刺史居住地方有水池竹林,环境好得让人忘记年老之事,所以唐以来就被称为好的郡州,朝中士大夫想在安静中退下来的,都愿意前往此地做官。
王廷老,字伯扬,是苏辙的亲家,也是苏轼的老朋友。王廷老要到虢州做知州,苏轼作《送王伯扬守虢》一诗相送:
华山东麓秦遗民,当时依山来避秦。
至今风俗含古意,柔桑渌水招行人。
行人掉臂不回首,争入崤函土囊口。
惟有使君千里来,欲饮三堂无事酒。
三堂本来一事无,日长睡起闻投壶。
床头砚石开云月,涧底松根劚雪腴。
山棚盗散人安寝,劝买耕牛发陈廪。
归来只作水衡卿,我欲携壶就君饮。
整首诗的意思是:有人说华山东麓秦末的遗民,为了躲避秦末战乱,顺着山势来到虢州。至今虢州还有古人的思想意趣或风范。这里有柔韧桑树,这里的水碧绿清澈,引起行人注意,他们意志坚定头也不回甩动胳膊,争着进入崤塞函关土囊之口,来到虢州。现在使君你千里而来,想尝尝虢州三堂无事之酒,三堂本来也没有什么事,太阳很高了才睡起来,听一下大家的投壶之声,床头放着有云有月的虢州石,石上还有涧底被雪泡过的松根。山棚盗一击就散,不误人们安稳休息。将粮库里放时间有点长的粮食拿出来奖励百姓买耕牛。虢州那里水多,待时间长,对水熟悉,回朝后可以做管水的水衡卿。
其中诗的开头“华山东麓秦遗民,当时依山来避秦。”诗中提到“秦遗民”“依山来避秦”这马上让人想起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所以前四句实际上就是说虢州这片地方就是眼下的桃花源。“至今风俗含古意”就与《桃花源记》说的“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意思相近。诗中的“柔桑渌水”恰似《桃花源记》说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诗中又说“行人掉臂不回首,争入崤函土囊口”就是说人们发现这里有“桃花源”就争着进去。“崤函土囊口”恰似桃花源的封闭环境:“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因此,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在苏轼心目中,虢州就是桃花源。说王廷老到虢州做知州,就是到桃花源去逍遥自在了,让人欣羡不已。
苏轼眼中的陕州铁牛
据唐代《辨疑志》和五代《中华古今注》,陕州城南有个铁牛,传说是大禹治水时为镇水患而铸造的,身子高出地面数尺,牛头在黄河南岸的陕州,牛尾巴在黄河北岸的平陆县。铸造铁牛多是为了镇水,《辨疑志》说:“陕州城南有铁牛,以为陕州临大河,无此牛,即城不复立。”意思是说,陕州城南有铁牛,以此来镇水,如果没有它,城早就被黄河淹没。
唐代文学家贾至看到陕州铁牛,和记载陕州铁牛故事的铁牛牌,欣然提笔写了《陕州铁牛碑颂》。因陕州有铁牛镇河,故文人墨客又将陕州城称作“铁牛城”。白居易《送陕州王司马建赴任》:“自有铁牛无咏者,料君投刃心应虚。”白居易《送陕府王大夫》:“金马门前回剑珮,铁牛城下拥旌旗。他时万一为交代,留取甘棠三两枝。”
元祐元年(1086年),陈侗到陕州做知州。陈侗与苏轼、苏辙都是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陈侗出任陕州知州,两人自然有诗相送。苏辙先写《送陈侗同年知陕府》,苏轼作《次韵子由送陈侗知陕州》。其诗开头四句写道:
谁能如铁牛,横身负黄河。
滔天不能没,尺箠未易诃。
苏轼将铁牛与黄河进行对比,突出了铁牛的稳固与坚强;同时,通过夸张的手法,写出铁牛“滔天不能没”,进一步强调了铁牛承受黄河水患的非凡能力。铁牛在此成为力量的象征,稳稳地支撑住汹涌澎湃的黄河水,展现出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这种意境的营造,使铁牛的形象更加生动、鲜明,也让人感受到黄河的磅礴气势和铁牛的非凡力量。苏轼这几句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巧妙的手法和真挚的情感表达,对陕州铁牛给予了高度的赞美。这种赞美也寓含了他对治理黄河水患、保护百姓的深切期望和寄托。
苏轼诗中的黄河
苏轼诗集有《黄河》一诗。有人认为此诗写于青年时期。黄河三门峡段大多处于崤函古道边上,这段黄河也最能体现黄河的特点。黄河在中国历史上有着特殊地位,有抱负之人都渴望亲自看到它。苏轼、苏辙进京应试,进入崤函古道后,映入眼帘的就是黄河。黄河与其他河流有着迥然不同的特点,他才会感叹道:“活活何人见混茫,昆仑气脉本来黄”。全诗如下:
活活何人见混茫,昆仑气脉本来黄。
浊流若解污清济,惊浪应须动太行。
帝假一源神禹迹,世流三患梗尧乡。
灵槎果有仙家事,试问青天路短长。
整首诗的意思是说:现在活着的人有谁见过混沌初开的景象呢?昆仑山的气脉本来就是黄色的。若要黄色河水变清如同让清澈的济水污浊,惊涛骇浪也应该能够撼动太行山。上天将黄河水源送给大地,神禹四处奔波治水留迹。然而黄河仍常常成灾,让世人时时患鱼鳖之苦。乘坐灵槎果真能通天吗?不知通往青天的路途到底有多远。
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中评价此诗时说:“黄河浑浑泡泡,从天而来,非此才笔赋之不称。”《黄河》通过描绘黄河的壮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历史的深刻思考。诗中提到黄河的混沌、昆仑山的气脉、浊流与清济的对比以及大禹治水的传说,反映了诗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历史变迁的感慨。这首诗表达了苏轼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之情。
诗中的“世流三患梗尧乡”不仅是对社会问题的反映,也是对当时社会状况的一种批判和反思。从唐末至北宋,黄河不时决口改道。嘉祐元年(1056年),也就是苏轼首次进京路过崤函古道看到黄河的这一年,治理黄河的“六塔分流”工程正式开动。4月,朝廷发动数十万劳力浚通旧道,堵塞商胡决口,迫使部分河水流入六塔河。所以,此时苏轼笔下既有对黄河的雄浑的赞叹,也有对黄河水患的担忧。
总之,苏轼创作的与三门峡有关的诗文,有的表现的是自己所见所思,有的是他与亲戚朋友间的情感交流,这些诗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苏轼的内心世界,反映了他对政治、社会、人生的思考。这些创作为我们留下宝贵的财富,让我们为之骄傲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