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民生·灵宝新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5年04月08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把论文写在田野上
文/本报记者 刘亚红 图/杜杰
作者:    来源:中国三门峡网 - 三门峡日报
韩立新(左二)等专家为果农传授苹果树春季管理技术。

    3月29日,一场寒流让刚刚回暖的天气骤然降温,位于陕州区西张村塬上的三门峡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国家苹果综合试验站里却是一派生机勃勃,1600多个品种(系)近5000棵苹果树苗迎风傲立,像整装待发的战士,随时准备到广袤果园里大展身手。

    “春天是果树的萌芽期,就像刚睡醒的孩子,得吃一顿‘营养早餐’。”三门峡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果树研究所所长、50岁的韩立新正蹲在试验田里,轻轻拨弄着嫩绿的新芽,耐心地向果农任社让讲解萌芽肥的使用方法。

    作为河南省首席科普专家,韩立新被果农们亲切地称为“韩老师”。这位扎根基层25年的农业专家,用科技的力量改变了传统苹果种植模式,让果农们尝到了科学种田的甜头。

    “这个新品种不仅省工省力,每亩还能节省种植成本3000元!”韩立新指着试验田里的果树介绍道。过去,苹果套袋成本占果农总投入近40%,如今,他带领团队引进推广的不套袋苹果“福星”大幅降低了投入。在年初的陕州区苹果绿色高质高效技术示范培训会上,66个苹果重点村和12家企业代表到试验站现场观摩,踊跃试种。

    但推广并非一帆风顺。“农民最实在,看不到效益,说破天他们也不信。”于是,韩立新便常常邀请果农到试验站参观,对比新旧品种的品相、口感和产量。渐渐地,信任建立起来,“福星”苹果也在周边县市迅速推广。目前除了三门峡本地,周边的洛宁县、平陆县、临猗县也纷纷引种试栽。

    种了二十几年苹果的任建丰今年54岁,是陕州区西张村镇宜村人,他家有近20亩果园,以前每年光套袋的人工费就要10万元左右。“今后不套袋了,这笔钱省下来了!”他笑着说。更让他安心的是,每次遇到果园里的难题,“韩老师”总能及时指导解决。

    有一年夏天,正是苹果生长关键时期,任建丰果园里的果树出现大面积叶子焦枯现象,却找不到原因。他赶紧跑到研究所求助,韩立新现场诊断,是白蜘蛛病害,并迅速给出防治方案,最终帮他保住了当年的收成。

    “过去苹果霉心病发病率接近20%,现在已降到了5%以下。”韩立新说,经过六七年的技术攻关,研究所攻克了多项病虫害难题,让果农们不再“靠天吃饭”。

    在韩立新的推动下,现代农业机械正深刻改变着传统果园的生产方式。“从打药到采摘,机械化作业不仅大幅降低了人工成本,更让种植管理更加精准高效。”韩立新指着新型农用机械介绍道。

    过去,果农们背着沉重的喷雾器,一亩地要打500斤药液,既费时费力,又容易造成药剂浪费和残留超标。如今,采用迷雾机打药,药液雾化更均匀,穿透力更强,每亩用药量降至150斤,用药效率提升三倍以上。更重要的是大大降低了农药残留,让果品更安全。

    韩立新表示,他们还将重点推广宜机化建园、化学疏花疏果、无袋栽培、水肥一体化和智能化生产技术。“我们要让果园管理插上科技的翅膀,真正实现省工、省力、提质、增效。”在他的蓝图中,未来的果园将是机械化、智能化、标准化的现代化农业生产基地,让果农们轻松种出优质果,卖出好价钱。

    春风唤醒崤函大地,像韩立新一样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们,正在以实验室的智慧为墨,以田畴的沃土为笺,将论文里的数据符号谱写成沉甸甸的丰收韵脚。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三门峡日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本网站所刊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三门峡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转载使用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民生·灵宝新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文化周刊
   第06版:阅读
   第07版:伏牛
   第08版:城建·交通
创新有道,大显身手
加快项目建设进度 力争早日建成通车
现场考察学经验 座谈交流促提升
森林防火广宣传 群防群治护青山
把论文写在田野上
嵌入式监督护航项目建设高质高效推进
专项检查筑牢防雷安全防线
开展农村食品安全监督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