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空中俯瞰,一条绵延1500公里的“蓝色飘带”盘旋在巍巍太行的千仞绝壁间,见证着新中国劈山引漳、重塑山河的人间奇迹。
“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考察时指出,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
今年4月,是红旗渠总干渠通水60周年。渠水奔涌如初,精神历久弥新——一曲“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凯歌冲破激流险滩,奏响“滚石上山”的时代强音。
“红旗渠都修成了,还有什么困难克服不了?”
春暖四月,南太行山花烂漫,红旗渠哗哗流淌。
站在红旗渠干部学院讲台上,76岁的红旗渠建设特等模范张买江回想起,红旗渠水滚滚而来的那个激动人心的下午。
那时,为解决吃水难,林县人决定劈山太行侧,修建红旗渠,引漳河之水。正值共和国最艰难的岁月,林县账上只有不到300万元,连修渠买炸药、钢钎等大件物料的钱都不够。
宁愿苦干,不愿苦熬。十万建设大军毅然开赴太行山。一分钱掰成几瓣花,没钱再想办法,一锤一钎,修成举世震撼的“人工天河”。
在修渠中,林县人挖出的土石方,可垒成一条高3米、宽2米的“长城”,长度可以连接哈尔滨和广州。而在6800多万元的红旗渠总投资中,超过85%的投资来自地方和群众自筹。
“今天,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以什么样的成效,去面对为我们留下宝贵财富的老一辈‘修渠人’?”林州市委书记孙建铎不时自问。 (下转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