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三门峡庙底沟博物馆的开馆,一段鲜为人知的红色故事也被发掘出来。
1927年1月的一天夜里,时驻河南省会开封的地下党员张楠接到组织通知,保护一位名叫“和尚”的人。张楠立刻向火车站赶去,半夜时分,他和“和尚”登上火车。清晨,火车抵达洛阳,张楠随“和尚”前往洛河北岸,在一个叫“天仙房”的古庙里,与王克新、马尚德(杨靖宇)汇合。那天是农历腊月二十三,正是民间的祭灶节。趁着节日,他们在庙里住了10天。随后,王克新、马尚德分别到河南确山和东北开展工作,张楠随“和尚”前往陕州庙底沟。
到了陕州,他们很快找到了一位铁路桥梁工人,他和两个儿子都是地下党员,“和尚”和他们挤在两孔破旧的土窑洞里。从此,“和尚”就以家乡亲戚朋友的身份住在庙底沟,时间长达7个多月。
“和尚”就是时任中共河南省委书记的张景曾。河南省委的主要领导人长期“卧底”庙底沟,生活异常艰苦。
张景曾来陕州的主要任务是迎接冯玉祥,再由西北向东进军,和由平汉路北上的北伐军在郑州会师。陕州是西北军东进的前敌指挥部,部队中有宣侠父、刘伯坚、张兆丰、刘志丹、邓希贤(邓小平)、凌勉之,他们都在冯玉祥的西北军中任职。这些北伐军中的共产党骨干,是敌人的眼中钉。
为防不测,张景曾来到陕州坐镇,派交通员向地下党组织落实责任,严密布防,确保北伐军中党组织绝对安全。
如今,90多年过去了,张景曾“卧底”的庙底沟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庙底沟先后经历过两次重大考古发掘。1956年—1957年,由安志敏先生负责进行了第一次发掘。2002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樊温泉担任领队,进行了第二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庙底沟遗址的发现解决了我国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的关系问题,否定了西方学者的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种西来说的论点,在我国考古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被学术界命名为“庙底沟文化”。
该遗址2001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纳入国家大遗址保护“十三五”专项规划项目库,2017年入选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2021年10月18日,庙底沟遗址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近年,为系统地向公众展示遗址的风采,庙底沟博物馆应运而生。如今的庙底沟博物馆,规模宏大,设计一流,通过现代科技全方位诠释着庙底沟文化的博大与厚重,也赢得了一系列荣誉。
随着更多红色故事的发掘,庙底沟这个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根脉的宝地,必将焕发出更加迷人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