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文化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民生·灵宝新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5年04月01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苏轼“朋友圈”激赞虢州石
刘若卿
作者:    来源:中国三门峡网 - 三门峡日报

    三门峡境内古有虢州,其区域包括今灵宝大部分地区和卢氏全境。虢州朱阳县(即今灵宝朱阳)出产一种石头,人称虢州石,以其绚丽多彩而闻名。常年与虢州石打交道、以虢州石作砚的上官峰民提起虢州石时激动地说:“虢州石色彩富于变化,质地温润细腻,历代受到人们称赞。”

    虢州石闻名已久,宋人杜绾《云林石谱》介绍:“虢州朱阳县,石产土中,或在高山。其质甚软,无声。”明代林有麟《素园石谱》载:“一种色深紫,中有白石如圆月;或如龟蟾吐云气之状,两两相对……中有石纹如山峰,罗列远近,涧壑相通,亦是成片修治镌削,度其巧趣乃成物象……”

    北宋时,一块虢州石在苏轼兄弟以及他们的“朋友圈”引起震动,苏轼、苏辙及其师友欧阳修、梅尧臣、司马光等留下关于虢州石的诗文,因创作时用心用情,言语间激情四射,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美谈。

    苏轼遇见虢州石

    宋熙宁四年(1071年),欧阳修以太子少师致仕(即退休),退居颍州。此时,北宋党争愈演愈烈,大文学家苏轼预感到政治形势艰险,为避开党争的漩涡,求离京外任。这年他被贬为杭州通判,十一月赴任路过颍州。作为晚辈的苏轼专门谒见了恩师欧阳修。苏轼看到欧阳修几案上摆放的虢州石砚屏,十分激动。这块虢州石砚屏中有轮白色的月亮,月亮中有树,树长得十分茂盛,树的纹路是黑的,枝叶苍劲。欧阳修在诗序中说“虽世之工画者不能为”,意思是景致太美了,即使最好的画家也难以画出这样的效果。

    据《三门峡通史》载,苏轼在欧阳修家中所看到的虢州石砚屏,其原石是欧阳修的朋友张昷之所送。张昷之在虢州任知州,建石桥时,发现这一漂亮的石板就收了起来。南行之时,途中遇到欧阳修,就把随行的这块神奇的虢州石送给了欧阳修。欧阳修将其做成小石屏(又称砚屏),放置案上观赏,并写诗《紫石屏歌》赞叹。该诗共有1047字,是欧阳修所创作的长诗之一。该诗节奏明快,气势非凡,是宋代最早的一首关于石砚屏主题创作的诗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诗中通过对砚屏的细腻描绘,展现了欧阳修对自然美的深刻理解和艺术表现力。《紫石屏歌》不仅显示了欧阳修对自然的热爱,还体现了他在文学创作上的独特风格和艺术追求。

    苏轼激赞虢州石

    苏轼对欧阳修的石砚屏应当早已听说,如今看到实物自然激动,专门写诗赞颂。苏轼的诗名叫《欧阳少师令赋所蓄石屏》,诗写得汪洋恣肆,气势恢宏,诗中想象十分奇特。全诗如下:

    何人遗公石屏风,

    上有水墨希微踪。

    不画长林与巨植,

    独画峨眉山西雪岭上万岁不老之孤松。

    崖崩涧绝可望不可到,

    孤烟落日相溟蒙。

    含风偃蹇得真态,

    刻画始信天有工。

    我恐毕宏韦偃死葬虢山下,

    骨可朽烂心难穷。

    神机巧思无所发,

    化为烟霏沦石中。

    古来画师非俗土,

    摹写物像略与诗人同。

    愿公作诗慰不遇,

    无使二子含愤泣幽宫。

    诗的意思是,什么人赠送给先生这块石制屏风,石屏风上隐隐约约有水墨画的痕迹。这幅水墨画不画高大的树木,只画峨眉山西面雪岭上的万岁不老的孤松。这孤松所处的地方山崖崩断,山涧隔绝,可以远看却没法到达那里。在那里,有孤烟,有落日。画上那棵孤松弯弯曲曲地立在风中,姿态横生,就如真的一般。我想恐怕是数百年前唐代毕宏、韦偃这两位画家死后葬在虢山下,画心未已,遂在石屏上展现出烟云飘忽、雪岭怪松的奇妙景象。自古以来画家都不是平庸之辈。在描绘事物方面,他们与诗人心灵相通。我希望先生能作诗来好好安慰一下这两位画家,让他们不再流泪伤悲。

    《三门峡古代诗词解读》一书说到该诗时认为,该诗想象丰富,极具夸奖,充满浪漫主义情调。诗人为自由抒发思想感情而改变惯用写法,突破诗歌拘束,诚如清人汪师韩所说:“长句磊砢,笔力具有虬松屈盘之势……此诗‘独画峨眉山西雪岭上万岁不老之孤松’,一句十六言,从古诗人所无也。”该诗以七言为主,间用九言,十一言甚至十六言的超长句式和参差不齐的杂言体制,为宋代“以文为诗”做示范,也为诗文革新做了新的尝试。

    苏辙笔下的虢州石

    宋熙宁四年(1071年)九月末,苏轼要离开陈州前往杭州。途中决计到颍州看看已经致仕的恩师欧阳修。苏辙知道后,也一同前去,一来送送兄长,二来看看恩师。十一月,他们兄弟两人一起到了颍州,拜见了欧阳修,欧阳修看到二位高徒,高兴地拿出自己的宝贝虢石屏来。苏辙与兄长苏轼兴奋之余便提笔作诗。其中苏辙写诗《欧阳公所蓄石屏》:

    石中枯木双扶疏,粲然脉理通肌肤。

    剖开左右两相属,细看不见毫发殊。

    老樗剥落但存骨,病松憔悴空留须。

    丘陵迤逦山麓近,云烟澹䨴风雨余。

    我惊造物巧如此,刻画琐细供人须。

    公家此类尚非一,客至不识空嗟吁。

    案头紫云抱明月,床上寒木翻饥乌。

    赋形简易神自足,鄙弃笔墨嗟勤劬。

    天工此意与人竞,杂出变怪惊群愚。

    世间浅拙无与敌,比拟赖有公新书。

    该诗的意思是说,石缝中两株枯树枝干交错盘结,树纹粲然如血脉贯通朽木肌理。如同将树身剖开左右纹理相连,细看竟找不出一丝一毫的差异。如同老臭椿树剥尽树皮只余瘦骨,又如病弱松树憔悴得空留几簇针须。起伏的丘陵蜿蜒渐渐靠近山脚,风雨过后唯见淡薄云烟氤氲迷离。我惊叹自然造物竟如此精妙,雕琢细微处都暗含人类所需。您府中这类奇物又何止一件,宾客来访不识玄机徒然惊叹。砚台墨色如紫云环抱明月光,木雕寒枝上仿佛栖着啼饥鸦。天然形态简约却自有神韵在,何须费心笔墨刻意矫饰求工?天工之妙本就与人力相较量,造出奇绝之物震慑世俗愚目。人间笨拙技艺本难与之匹敌,幸有您的新作可作比拟依托!

    《苏辙诗编年笺注》在对此诗笺注时写道:“轼诗想象奇绝,辙诗则刻画精工,‘老樗剥落但存骨,病松憔悴空留须。’形神毕见。”将苏轼与苏辙两人的诗在表现虢石屏的方面的特点评介得十分到位。

    苏轼师友眼中的虢州石

    庆历八年(1048年),身在扬州的欧阳修,由于仕途出现转机,计划中秋之夜召唤友人,设宴作乐,鉴赏虢州月石屏,赋诗赞叹。

    恰在此时,苏轼的另一位恩师、诗人梅尧臣路过扬州。苏轼参加礼部考试时,是梅尧臣首先发现了苏轼的才华,他拿着苏轼写的《刑赏忠厚之至论》向主考官欧阳修推荐苏轼。当然梅尧臣更是欧阳修的老朋友,两位老朋友见面,开心不已。

    可惜中秋那天,扬州阴雨,无月可赏。中秋无月,虽美中不足,但有虢州石上之月可弥补缺憾。欧阳修写有《中秋不见月问客》:“试问玉蟾寒皎皎,何如银烛乱荧荧。不知桂魄今何在,应在吾家紫石屏。”按欧阳修诗中说的意思是,天上之所以没有月亮,是因为月亮跑到他的石屏上了。梅尧臣有《中秋不见月答永叔》:“天嫌物兼美,而使密云藏。已向石屏见,何须照席光。”梅尧臣说的意思是,老天觉得这个石屏之月太美了,有这么美的月亮,也就不需要天上之月,所以才用密云把天上之月遮起来。

    司马光有《答薛虢州谢石月屏书》也以巧妙的笔法赞美虢州石。司马光既是一位政治家,更是一位历史学家,也是苏轼、苏辙的朋友。苏辙参考制科考试时,因批评皇帝引起考官胡宿等人非议,司马光力排众议,支持苏辙,得到皇帝的认同,对苏辙有知遇之恩。司马光记述他得到虢石屏的经过和心情:“数于都下朋从处见此屏,观其天质圆莹,非刻非绘,如秋高气清,迥然在望,信乎天地之异气,山泽之殊宝也!”心里十分激动,好想拥有这样的一块石屏。恰好有一位虢州朋友带来了一块石屏,可见此时的司马光心情之激动:“虽受文锦十纯,白璧百双,在光之愚,未为重赐。谨当縢閟箱笈,不忘惠好耳!”意思是说,即使许多的绫罗绸缎、美玉白璧,在我的愚见中,也觉得不那么重要。我一定要谨慎保管,不忘您馈赠的虢石屏。

    一石激起千层浪。苏轼、苏辙及其师友欧阳修、梅尧臣、司马光等皆为北宋文坛的顶流巨擘,他们对虢州石一往情深,写出的诗文,构思巧妙,语言华美,或汪洋恣肆,或精雕细琢,用心用情,均为难得之作,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今天三门峡人为之自豪时,应充分挖掘弘扬这一文化,助力三门峡建设文化强市。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三门峡日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本网站所刊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三门峡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转载使用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民生·灵宝新闻
   第04版:国内国际
   第05版:文化周刊
   第06版:阅读
   第07版:伏牛
   第08版:城建·交通
苏轼“朋友圈”激赞虢州石
“秦风汉韵靓崤函——秦汉文物展”入围
走进田间地头 开展采风活动
经典豫剧上演 弘扬孝道文化
书香为伴 欢度周末
庙底沟的红色记忆
党建引领文化惠民 戏曲传情助力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