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重水平与我们的健康状况紧密相连,而超重和肥胖更是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重要诱因。据调查,我国居民超重肥胖形势严峻,体重管理刻不容缓。国家卫生健康委启动的“体重管理年”活动,正引领我们迈向科学管理体重的新征程。
首先,让我们正确认识健康体重。判断体重是否正常,体重指数(BMI)是重要指标,它通过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得出。BMI在18.5至24之间为健康体重,小于此区间属体重过轻,大于24为超重,超28则是肥胖。无论是体重过高还是过低,都可能给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想要科学管理体重,需从生活方式入手。“管住嘴” 是关键一步。合理膳食要遵循营养均衡、热量适中原则,减少高糖、高脂、高盐食物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和优质蛋白。比如,主食可将部分精米白面替换为燕麦、糙米、红薯等粗粮,它们富含膳食纤维,消化吸收慢,能提供持久饱腹感,有助于控制体重。同时,要注意控制食量,定时定量进餐,避免暴饮暴食。像《成人肥胖食养指南 (2024年版)》建议的,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这三大营养素的供能比要合理分配,脂肪占20%至30%、蛋白质占15%至20%、碳水化合物占50%至60%,这样我们吃进去的营养既能满足身体需要,又不会让体重失控。
“迈开腿” 同样不可或缺。运动是燃烧热量、塑造身材的有力武器。我们可依据个人喜好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运动方式,如跑步、游泳、骑自行车、瑜伽或力量训练等。对于肥胖患者,减重运动原则是以中低强度有氧运动为主,像步行、慢跑等,搭配抗阻运动,如举哑铃、拉弹力带,帮助增加肌肉量,提高基础代谢率。长期久坐者,每小时应起身活动3至5分钟,打破久坐不良状态。
除了饮食和运动,保持规律作息也至关重要。经常熬夜、睡眠不足会干扰身体内分泌,影响脂肪正常代谢,导致体重增加。建议每天保证7小时左右的高质量睡眠,让身体得到充分休息和恢复。
不同人群体重管理方法各有侧重。孕产妇要加强体重管理、营养评价和身体活动指导,遵循孕期增重标准,做好围孕期营养保健,减少肥胖代际传递。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应扎实做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0至6岁儿童健康管理项目,促进吃动平衡,预防超重肥胖。学生群体要培养动态测量身高、体重、腰围的习惯,学校应开展合理膳食、主动运动和心理干预等保健工作,帮助超重肥胖学生调整生活方式。职业人群可通过健全职工健康档案、定期体检、丰富体育健身活动等方式管理体重。老年人则要选择适口餐食、坚持适当运动,维持适宜体重,预防肌肉减少及肥胖。
体重管理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我们持之以恒。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做自己健康体重的第一责任人,认真管理自己的体重,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加油助力。(三门峡市疾控中心 卫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