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示范区大王镇的新店小学,曾是一所典型的农村薄弱学校,学生人数不足百人。近年来,示范区投入5000万元,在新店村新建了现代化的馨汇小学。如今,馨汇小学不仅拥有标准运动场和人工智能室、陶艺室等多种功能室,还配备了专业师资,学生人数已增至近600人。
从一所无人问津的农村学校发展成为家长“挤破头”想把孩子送进门的学校,新店小学到馨汇小学的华丽变身,见证了示范区在乡村教育振兴进程中的责任与担当。
把优质的教育办到村民家门口
春暖花开之际,走进馨汇小学,不禁让人眼前一亮。标准运动场、人工智能室、陶艺室、沙画室、舞蹈室、美术室、心理咨询室等“高大上”的配备,让人很难想象这是一所农村学校。该校校长史松林介绍起学校拥有全省第四批劳动教育特色校、三门峡市“雷锋学校”“文明校园”等荣誉时,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2018年之前,这所学校面临着学生少、设备差的情况。当年9月,原新店小学校长张诚带着86个学生搬进新校园,学生们欢天喜地的样子他至今仍清晰地记得。“比过年还高兴。”张诚说,老校园是钢结构的一层平房,操场是一块水泥坪,学生的课余活动就是做做操、跳跳绳,遇上下雨天就无法开展活动。
如今,这一切都成了过去。校园不仅变得更大,开展活动也不再受天气影响。室内篮球场、羽毛球场、长廊等活动场地供学生们尽情玩耍。基于学校的硬件配置与示范区教育文化服务中心协调师资,每名学生都可以在学校接受运动特长培训,足球、篮球、啦啦操、跆拳道、羽毛球等专项课堂也被写进了课表。
每天的课后服务时间,孩子们穿梭于各个特色课堂。在运动场上跑跳玩耍,在花廊下晨读,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安心学习,农村的孩子享受着与城里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
“家门口就有好学校,再也不用发愁孩子的读书问题了!”附近村民拍手称好。
把优质的资源送进农村课堂
3月18日,在示范区阳店镇中心小学的“智慧共享”教室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张高民上了一堂生动的剪纸课,全镇5所村小学350名学生同享“美丽荷花”课程。课程中,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灵巧的双手,将“小荷尖尖”“含苞待放”“美丽绽放”的3种不同荷花形态,从指尖徐徐展开,展现了精湛的剪纸技艺和丰富的想象力。
“老师,我剪得好吗?”当天的智慧课堂上,该镇实验小学五年级学生张芳芳边展示自己的作品边表示,“屏幕里的老师不但能教我们有趣的剪纸,我们能看清每一个动作,而且还能让我们跟老师互动,真是太神奇了!”
近年,示范区按照“1+N”模式,以各乡镇中心小学为主校,联合其他小规模学校组建“校联体”。针对农村学校缺专职美术、音乐、体育老师的现状,利用走教和信息化手段,共享资源、补齐短板,把优质教育资源送到农村学校课堂上,整体提升学生的美育素养。
此外,在创建数字校园的总体要求下,示范区积极引导各学校团结协作,成立“网络教研校联体”。通过这一平台,全面推进“三个课堂”的常态化按需应用,并成功探索实践了网络教研校联体智能研修平台的应用。
“智能教室与中央、省、市研修平台实现无缝对接,其功能多样且强大。”示范区师训负责人表示,“智能教室不仅可以将优质教育资源送达农村学校课堂,而且作为教师研修的重要平台,通过智能监测、分析和评价系统,促进师生共成长,让课堂达到最优效果。此外,充分发挥主校作用,利用智慧平台,成功将优质教育资源覆盖至全区15所村小学。”
乡村振兴的基石在于教育,而城乡教育不均衡曾是阻碍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如今,示范区教育直面这一挑战,全力以赴,力求为老百姓交出一份满意的教育答卷。
示范区18所中小学依据《示范区中小学课后延时服务实施方案》,创新“1+X”课后延时服务模式,每学期对中小学“双减”工作进行一次集中观摩、集体研讨和督导反馈,有序推进“双减”工作开展。各学校充分发挥育人主阵地作用,开发红色文化、生态文明等课程,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并提供科技、体艺等拓展课程。
培养家国情怀,从爱家乡开始。大王镇五中的古城文化教育、后地小学的生态文化教育、冯佐小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古村文化教育,激发当地师生热爱家乡、奉献家乡的情怀。
完善“五育”实践,全面培养学生。馨汇小学开展劳动教育,把课堂搬进农田;阳店镇布张小学、官庄原小学让“剪纸”邂逅“双减”,实现“人人会剪纸,生生会创作,个个有梦想”的育人目标;阳店镇一中、实验小学开展“一生凉粉”特色名优产品制作,助力乡村振兴。
示范区共有英雄烈士纪念设施14处,大王镇第一小学、阳店镇第二小学充分利用这些红色资源,开展红色文化教育,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同时,创办了少年军校,让学员在良好的氛围中,磨炼意志,全面提升自身素质;大王镇第三小学的雷锋精神教育开展得有声有色,被授予全国“雷锋学校示范校”称号;大王镇一中精心开展国防教育,被评为“河南省中小学国防教育示范学校”,连续3年共有3名学生被河南省海军航空实验班录取。
把多样化培训送到农村教师身边
“‘互联网+义务教育’打破了空间限制,让名师来到了我的身边,让我知道该如何前进。”阳店镇中心小学教师张可可表示,空中课堂和同步教研是一种对年轻教师的新兴培养模式,近年来,教师无论是在教学理念,还是教学技能上都有了很大提升。
“在未来,我们希望与江苏宝楠教育集团的同步教研活动能涵盖更多内容,比如学生课堂学习心理、同步课堂教学优化策略等。”自从结对以来,高新学校小学部的教师木晓君表示收获很大。
2024年,示范区18所学校参与结对,在校生100人以下的小规模学校实现了结对帮扶全覆盖。结对学校通过城乡同步课堂、远程专递课堂、教师网络研修、名师网络课堂等多种帮扶形式,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面。借力教育信息化路径,示范区以“互联网+义务教育”结对帮扶行动,助力乡村薄弱学校提升,让乡村师生享受到镇区的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共同成长、共同进步。据悉,接下来,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工作在扩面的基础上还将持续增量、提质。除了区域城乡同步课堂外,还将与三门峡市区、江苏等地名校结对。
为解决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年龄结构失衡、学科结构性缺编等师资矛盾,示范区教育文化服务中心创新实施乡村学校教师专业提升工程,探索教师“走教”制度、“银龄讲学计划”,努力缓解乡村学校教师学科结构性缺编的矛盾。同时,不断提高乡村教师待遇,积极落实小规模学校教师评职评优、待遇保障等倾斜政策,让乡村教师进得去、留得住、教得好。2024年,将优质学校24名教师交流到农村薄弱学校,实现了镇域学校教师“走校”基本覆盖。同时,还特别注重“小而优”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开展专项培训,并在名师工作室布点与学员录取上给予倾斜,全区5个名师工作室中3个设于“小而优”创建学校。通过实施名优教师智援“小而优”学校送培活动,“未来名师”培养对象深入“小而优”学校送教上门,并提供“点对点”线上帮扶,致力于打造一支专业化乡村教师队伍。
把集团化办学扩展到全域学校中
今年伊始,示范区实施了一项深刻影响教育生态的举措——推动全域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集团化办学。这一决策迅速在全区范围内布局实施,旨在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回应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并提升城市软实力和竞争力。
以集团化办学为“支点”,撬动全领域教育改革。在日前召开的深入推进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集团化办学工作会议上,示范区教育文化服务中心主任周仁锐表示,集团化办学并非简单的合并或拼凑,而是一种系统、全面的改革。通过整合优质教育资源,示范区决定成立3个紧密型教育集团,以制度共建、文化共融、教育共研为基石,打造发展共同体。
为促进集团化办学的成功落地,示范区将打破人事桎梏,建立集团内教师双向流动、定期互派的轮转制度。这一制度不仅优化均衡校区的师资结构,还使优质校成为培育新师资的“温室”,形成“补血”与“造血”的双循环。
示范区在探索集团化办学的过程中,注重建立和完善集团内部治理结构和决策机制,科学选择教育集团运行方式,构建多元办学格局。同时,坚持集团化办学与办好每一所学校并重,推动集团成员校的深度合作和协同发展。
在推动集团化办学的过程中,示范区重点推动建立和完善教师流动机制,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通过打破集团校内管理层级和校际界限,实行集团内部教师统筹管理,变“学校人”为“集团人”,促进集团内骨干教师在成员校之间双向流动。
周仁锐强调,集团化办学不能仅着眼于部分优质、标杆学校,而是要着眼于当前的薄弱学校,不能落下这些学校。他表示,只要用心做事、保持信心,示范区一定能走出一条互助共享、融通共进的教育道路。 (高新宝 李彤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