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澈的天空下,数百只候鸟振翅高飞,鸣叫声交织成一支动人的赞歌,勾勒出一幅灵动的自然画卷。这样的场景,在灵宝黄河湿地已成为常态。
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灵宝段涉及函谷关镇、西阎乡、阳平镇、故县镇、豫灵镇5个乡镇26个行政村及黄河林场、灵宝农场2个国营农林场, 东西长60余公里,湿地总面积20.25万亩,占三门峡段保护区面积的47.4%。近年来,灵宝市紧紧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大力开展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的黄河湿地保护与修复行动,为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湿地保护工作中,灵宝市林业部门始终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去年成功争取上级湿地保护项目资金5000余万元,建成了室内湿地监控指挥平台、观鸟平台、视频监控平台等,极大地提升了湿地监测与管理的科学性和精准度,实现对湿地生态环境的实时、动态监管。高标准建设了河南省首座集科普教育、文化交流、成果展示、生态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黄河流域灵宝段生物多样性科普宣教馆,进一步增强了群众对湿地生态保护的认知与参与度。
为严厉打击破坏湿地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灵宝市林业部门联合公安、检察、法院、生态环境等多部门,建立常态化联合执法机制。各部门协同作战,形成强大的执法合力,对各类破坏湿地生态的行为保持高压态势,切实守护湿地生态安全。同时,积极组织志愿者和热心群众到沿黄乡镇开展湿地保护宣传活动,定期进行巡查巡护,通过发放宣传资料、举办讲座等形式,普及湿地保护知识,增强群众的保护意识,形成了全民参与、共同守护湿地的良好氛围。
如今,每到候鸟迁徙季,大量候鸟在灵宝黄河湿地停歇、觅食,鸟类数量和种类持续增加。据不完全统计,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种类多,生物多样性丰富,鸟类279种,占河南省全部记录鸟类的86.9%。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有黑鹳、大鸨、青头潜鸭、中华秋沙鸭等10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有大天鹅、灰鹤、鸳鸯等38种,每年超10万只候鸟在此栖息越冬。灵宝黄河湿地以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湿地资源,成为中原地区重要的野生动植物基因库,是候鸟迁徙越冬的重要站点。
“我们将持续加大对黄河湿地的保护投入力度,谋划更多生态修复项目,深化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开展湿地生态系统的长期监测与研究。”灵宝市林业局主要负责人表示,通过不断创新科普宣传形式,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湿地保护,让灵宝黄河湿地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名片。 (张建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