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徐洪波 通讯员赵敏敏)近年来,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高新区)聚焦“十拼”工作要求,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以培育新质生产力为抓手,以“12610”发展战略为引擎,发扬“敢闯敢拼、开拓创新、担当实干、奋勇争先”的示范区精神,多策并举打造科创高地,助力转型升级,全力建设科创新城、产业新城。
建设院士产业园。为支持院士产业园项目发展,该区出台项目建设相关政策,简化项目审批流程,开辟绿色通道。运用零碳智慧园区理念,建设院士产业园,通过光储充一体化建设,降低项目用电成本。同时,不断完善配套设施建设,满足企业各方面需求,推动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和产业集聚。目前,三门峡籍中国科学院院士何满潮领衔的年产5万吨NPR新材料项目,中国工程院院士何季麟、赵中伟领衔的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中试项目等落户院士产业园,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懿领衔的中国科学院过程研究所中试项目正在入驻院士产业园。
加强创新主体培育。辖区中原黄金冶炼厂、戴卡轮毂两家企业成功申报河南省创新龙头企业;该区第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已完成公示,12家企业通过;第二批4家高新技术企业已通过评审待公示。阳光铸材、润资环保等74家企业完成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工作。新增市级科技特派员助力乡村振兴示范基地1个、市级食品检测共享服务平台1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星创天地1个;金银制品、金渠银通、宏鑫新材料3家企业已申报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强化中小企业梯度培育。按照“储备一批、培育一批、提升一批”的原则,以“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梯度培育路线,设立企业培育库,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吸纳更多“后备军”力量。截至目前,示范区共培育认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7家、创新型中小企业37家。
加快推进数字赋能发展。持续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提升行动,指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专利申请,鼓励企业加快关键工序、经营管理、研发设计等数字化产品应用普及,推进专精特新企业与高校的知识产权、科研成果的合作转化,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开展创新升级、智能化改造,开发新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
强化部门协同联动。深化“万人助万企”活动,畅通与企业对接渠道,健全助企工作机制,联合财政、税务、发改、工信、科技、市监等部门针对“专精特新”企业专项奖补、金融支持、产销对接、减税降费等政策,开展助企政策宣讲培训,搭建政银企合作桥梁,进一步加大企业支持力度,助力企业提质增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