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的渑池情结十分浓厚。嘉祐元年(1056年),苏辙和苏轼随父同往京城应试时,曾留宿渑池。嘉祐四年(1059年)三月,苏辙曾被任命为河南府渑池县主簿,但苏辙为准备来年的应制科考试,惜未赴任。苏辙虽未赴任,但对渑池一直怀有特殊的感情,他的诗中“曾为县吏民知否”即指此事。渑池虽只在苏辙的旅程或意想中短暂出现,但在他的记忆中有着特殊意味。
兄弟同榜进士
苏辙生于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年),字子由,自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兄苏轼齐名,合称三苏,他的最高官职是尚书右丞,相当于副宰相。
北宋嘉祐元年(1056年),苏洵带着他的两个儿子进京应试,这次的行程标志着他们的文学之路将有新的篇章。苏洵谒见了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对苏洵的文章大加赞赏,认为苏洵的作品堪比刘向和贾谊,于是向朝廷推荐了苏洵。公卿士大夫们纷纷传诵苏洵的作品,使得他文名大盛。
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苏洵的两个儿子同时应试及第,这一消息轰动了京师。此次考试主考官是欧阳修。据说,阅卷时,欧阳修看到一篇文章写得非常精彩。他正想把这个考生定为第一名,但疑心是自己的门生曾巩写的,怕别人说长道短,就变为第二名。直到发榜后,他才知道这是苏轼写的。欧阳修与苏轼会面交谈后,感叹说:“苏轼十分善于读书,也善于用书,将来他的文章一定独步天下。我应该赶快进谏,让他出人头地。”苏辙也名登五甲。
然而,很快接到母亲在眉山病逝消息,苏轼、苏辙和父亲不得不离京返川奔丧。照古制,苏氏兄弟需在眉山老家为母守孝三年。公元1059年,守丧期满,三苏决定重返繁华的汴京。
铨选渑池主簿
嘉祐五年二月,苏轼、苏辙又来到京师,向吏部报到。
宋代入仕的途径很多,官员缺额有限。苏轼、苏辙赶往京都,参加吏部的“流内铨”。吏部择人之法,举办身、言、书、判四项考试:这四项以书、判为重。身、言两项,类似现在的口试,后面书、判两项,则是应用书度的测验,这是做官的人所必须具备的条件。经过“流内铨”的考试及格,吏部铨派:苏轼授河南福昌县主簿,苏辙授渑池县主簿。
主簿是一个什么样的职位,记者咨询了一下三门峡文史学者刘书芳。他说:战国时秦置主簿,掌文书簿籍之事。此后历代多沿置,为中央与地方诸官的属吏。历代主簿地位变更较大。隋唐以下主簿职权渐被他职侵夺,多数地方不再设置。即使设置有主簿的,仅专掌簿书事务,位任渐轻;而县主簿更被士人视为杂职。《文献通考》:“汉人所谓高士不为者,御史府之主簿也。”《容斋随笔》记载,宋代的重要州府虽设有主簿只是掌控书籍之类事宜,不能参与政事,“犹为卑贱,而况县乎!”县主簿都是从九品的职官。如有奇才异能的人,一旦沦为州县小吏,以后很难出头。
时值朝廷准备开制科考试,苏轼兄弟决定放弃原来的官职,而准备参加应制举试。
虽然苏辙没有到渑池任职,但苏辙还是在意这个事情的,这毕竟是他人生政治生涯的一个开端。所以他在后来的写《怀渑池寄子瞻兄》一诗中写了“曾为县吏民知否”,他在注释中写道:“辙尝为此县簿,未赴而中第。”
制考风波
制科考试难度极大,北宋、南宋两个朝代加起来,总共录取的人数仅仅约四十人。但通过这种逆天考试的无上荣耀,并没有让苏辙沾沾自喜,反而让他忧心忡忡。也许是他天性谨慎,一时的热血冲动,带给他更多的是后悔。
据说,殿试前几天,苏辙突然生病了。这可急坏了苏辙。如果拖着病体勉强应试,不但发挥不出正常的水平,更是对皇帝的不尊敬。想想多年的苦读努力,可能就此付诸东流,苏辙不知道该怎么办。韩琦得知苏辙病倒后,他急忙向宋仁宗上书说,今年应试者中,唯苏轼、苏辙声望最高,现在苏辙偶然生病,一时无法应试,“如此人兄弟中一人不得就试,甚非众望”,所以应当将测试时间推迟,以等苏辙病好。宋仁宗居然就同意了。
嘉祐六年(1061年)八月,苏辙参与殿试。据《宋史·苏辙传》宋仁宗年岁已高,苏辙想他或许会对勤于政事感到疲倦,于是详尽地论说为政的得失,而对宫禁朝廷的事,论述得尤为激切。策论文章送达皇帝后,苏辙自认为一定会被黜免。考官司马光将他置于第三等(制举考试的合格者分为五等,因一、二等为虚设,所以三等为最高)范镇感到为难。考官胡宿认为对皇上不恭,要求黜落他。仁宗说:“本来是想用直言求取人才,却因直言而抛弃他,天下人会怎么说我呢?”宰相不得已,把他列入下等,任商州军事推官。苏辙以服侍父亲为由推辞了。
提笔怀念渑池
考试后,苏轼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正式出仕。苏辙为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辞不赴。送别兄长后,苏辙写了首《怀渑池寄子瞻兄》寄给苏轼,表达送别之情,提起6年前,他们走过崤函古道路过渑池时的情景: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诗的意思是,兄弟在郑地原野上话别,共同担心前路艰难。骑马回头还在汴梁田间巡行,想来远行家兄已经翻过崤西古道。曾经做过渑池主簿百姓知否?还和父兄歇宿僧房共题壁诗。遥想兄长独行一定旅途寂寞,前路迷茫只能听到骓马嘶鸣。
苏辙在该诗自注中写道,“辙尝为此县簿,未赴而中第。”“辙昔与子瞻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其老僧奉闲之壁。”所以在诗里写道:“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通过讲述这些经历,表达诗人心中对往事的感慨。
诗人在首联中抒发了他与兄长依依惜别的难舍之情。“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这个“怕”字有双关含义,一是人生道路艰难,二是一种无可奈何。苏辙这首诗的主题是怀旧,又是回忆,又是惜别。回忆当年“曾为县吏”,回忆“共题僧房”,数年光景恍如昨日,不免令人感叹,又惜别哥哥“独游”,想必这趟旅程是“佳味少”了,不过有什么办法呢?一踏入仕途,就像棋盘上的棋子,身不由己,骓马走累了可以“鸣嘶”,但人却不能摆脱命运的安排。这首诗真正体现的还是作者对人生的感叹。
苏辙对渑池有特殊情结,渑池百姓也一直惦念着他。“明清时期,全国兴办书院,在渑池县城有一所颍滨书院,就是以苏辙的号为名,后改为韶山书院,一直存续到民国时期,这是渑池百姓对苏辙深厚情缘的见证。”从事多年史志工作的渑池县地方志专家杜建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