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柳青1953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在旷野里》,展现出来的思想现实深度、书写生活的笔力,今天依然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在旷野里》这部长篇小说中的10余个人物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可以归结为“新生活”和“旧观念”(经验)之间的冲突,高远的生活理想与具体的现实情况的冲突。他的创作精神和文学作品启发我们,小说家要有宏阔的历史观和清醒的现实关怀,要在密切关注现实中充分发挥文学的经世功能和现实意义。
《在旷野里》首先讲述了县里集中各方力量消灭棉铃虫的工作。这一工作包含双重意义,既是保证人民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的举措,也是检验基层干部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的契机。县委书记朱明山、县长梁斌、县委组织部部长冯光祥,以及机关干部白玉生、李瑛,区领导张志谦、崔浩田携带着以往的经验,投入全新的工作之中,一场不同观念的相互博弈就此展开。
初入新环境,朱明山并不急于表态,而是充分了解干部心理和群众生产生活面临的具体问题,然后谨慎地开展工作。他明白不能再用战争年代暴风骤雨式的方法面对和平时期的建设问题,要教育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党员干部就需要先完成自我教育。不仅从老区过来的工农干部需要学习,年轻干部同样也需要学习,学习新的观念、新的知识,在具体事上历练。
在读《在旷野里》这本书时,我最强烈的感受就是,这部小说非同寻常地吻合那个历史时期的时代氛围、自然风貌、人物情感。
它在相当程度上打破或是避开了那个历史时段惯常用的二元对立的描写方式,而是凸显了事物和人物正当的复杂性、多面性。
小说中主要人物朱明山形象丰满,为人正直且善良,作风淳朴而好学,但他也有自己的“内心生活”,其中占重要部分的是与妻子高生兰在时代变迁中逐渐产生的分歧。这种内心的冲突几乎贯穿全书,读来十分真实且合乎逻辑,并非刻意掺入的“添加剂”。
全书篇幅不长,围绕展开的事件有限,读来却相当丰实,思想和艺术境域相当开阔,能体会到作者的时代意识和对社会人生的整体观照。如书中描写人物语言和行动多次涉及抗美援朝、板门店谈判等话题,那是因为当时抗美援朝战争及其结果是关系国家民族根本利益的大事,体现了“时代脉搏”与“作家责任”密不可分。
纵观柳青的作品,他的艺术风格和语言文字是不断趋于成熟和练达的,这足以说明他是一位非常用功并永葆前进态势的作家,他的脚步始终奔走在旷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