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放学时间,带着3岁的老二去接老大。路上风有点大,我一直问她,冷不冷?……后座的女儿突然回答:“妈妈,风给我洗手了。”这样一句话,让我又惊又喜又呆,惊喜的是她是如何想出这样一句话的,呆的是这样充满童趣与想象力的话语我的学生怎么没人写出来过,或者孩子们曾经也是这样有创造力,只是曾经的他们去哪了?这句话犹如一声清脆的铃响,唤醒了我对教学的深刻反思。
我们的教学是否过于注重知识的系统性与逻辑性传授,压抑了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课堂上,我们往往追求标准答案,用成人的思维框架去限制他们。例如在语文写作训练中,我们经常强调语法规范、结构完整,而对于像孩子这般充满诗意与幻想的表达,可能会被视为不合常理而得不到应有的鼓励。或者当孩子有类似新奇的表达时,我们评价了,但我们是一笑而过,还是耐心倾听并引导其他同学一起探讨?我们的评价又是否只着眼于知识掌握的对错,而忽略了孩子当时的思维过程与情感体验?我们的这些忽视无疑是在孩子灵动的思维翅膀上绑上了沉重的枷锁。久而久之还有多少孩子敢于大胆想象、自由表达他们的想法。
女儿这句天真无邪的话语如同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它提醒我是不是应该构建一个更加平等、开放的课堂氛围,以孩子为中心,尊重他们每个年龄段的思维特点与生活经验,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内容与方式,任何时候都鼓励孩子积极发言,对于他们的每一个想法都给予尊重与建设性的评价,让孩子在课堂上感受到被重视与被鼓励。这样的他们不仅在充满趣味与创意的学习旅程中茁壮成长,收获知识与快乐,而且会出现更多的“风给我洗手了”的童言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