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宝面塑(花馍)是一种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是以糯米、面粉为主料,调和成不同色彩,用简单工具塑造出人物、动物、植物、瓜果、器皿、道具等,属传统美术的范畴。
灵宝面塑由来已久,据考证明清时期已有。早期面塑被人们用作农历正月十五赶会“晒神”祭品。凡参加庙会的人,为了表示对神灵的虔诚,常常轮流主持庙会,轮到哪户人家,哪户人家就把当地的“巧巧”(面塑艺人)请到家里捏“窝窝”,也就是面塑,做好后摆在庙院当中,祈求四季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制作面塑时,要在中间做一组较大的面花,如:龙、凤、莲花、牡丹等,取其“二龙戏珠”“太子坐莲”“凤戏牡丹”之意,四周配以各种人物、花鸟、草虫走兽等,寓意婚后美满幸福,多子多福。艺人们就地取材,常常使用身边常见的绣花针、梳子、剪刀等工具来刻制花纹、辅助造型。造型做好后用竹签插在面糕上入锅蒸熟,蒸熟出锅后还要调制各色染料,涂上颜色,花红草绿,各种人物栩栩如生。
灵宝面塑于2015年被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以其种类较多,做工精细,纤巧细腻,色彩艳丽,形神兼备堪称一绝。
捏制面塑时,首先要选用上好的面粉,投入手工制作的酵头,缓缓加水搅拌,待面吸水均匀形成一个面团后,用干净的布盖住,防止水分蒸发。放置数小时后,待其充分发酵,面团膨大1倍左右,继续加入面粉并不断揉搓,使面团光滑、有弹性方可使用。
灵宝面塑(花馍)除了可以食用外,还有很强的欣赏性,做花馍往往是民间女性“比巧巧”的形式之一。“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大家围着又美观又实惠的花馍,欣赏着、评价着,取长补短,体现了农家妇女们的心灵手巧。
看起来普普通通的一坨坨白面团,经过面塑艺人的巧手揉捏,指尖搓、压、点、切、刻、划,用面粉加彩后,一个个栩栩如生、颜色鲜亮、活灵活现的面塑作品便完成了。如今,面塑艺术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重视,小玩意儿也走入了艺术殿堂。
面塑艺人经过长期摸索,在传承技艺的同时改造原料配方,增强了作品的质感,并且能够使面塑作品不霉、不裂、不变形、不褪色,适合长时间保存。因此,面塑作品为游客喜爱,是馈赠亲友的纪念佳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审美水平的提高,灵宝面塑经过创新发展,做出了形式新颖,符合现代年轻人喜爱的时尚面塑。当传统面塑演变成现代花馍,融入了现代元素的花馍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