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作为徐则臣创作的长篇小说,2018年首次出版便惊艳文坛。这部作品以历史与当下两条线索相互交织,深度讲述了京杭大运河之上几个家族跨越百年的“秘史”。问世后,《北上》凭借其宏大叙事、深刻主题以及精湛技艺收获广泛赞誉,在2019年更是一举斩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和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徐则臣毕业于北大中文系,现任《人民文学》副主编,创作成果丰硕。《北上》凝聚其多年心血,从2003年起,他广泛搜集研读古今运河、世界著名运河资料,走访运河重要河段和沿岸城镇,用扎实的准备为创作筑牢根基。
《北上》以京杭大运河为宏大背景,生动展现了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变迁,其中义和团运动等重大历史事件均在书中有所体现。小说通过讲述1900年至1934年和2012年至2014年这两个时间段内,与运河相关的五个家族及其后人的故事,精心勾勒出一幅关于大运河的“清明上河图”。
在《北上》中,“北”不仅是地理方位上的指向,更是文脉与精神的象征。大水滔滔,溯流北上,这部小说试图跨越运河的历史时空,深入探究普通国人与中国的关系、知识分子与中国的关系以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它深刻探讨了大运河对中国政治、经济、地理、文化以及世道人心变迁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书写出百年来大运河的精神图谱,以及一个民族的旧邦新命。
小说中的主人公们,无论是来自南方乡村的热血青年,还是身处城市的形形色色的人物,他们的命运相互交错、彼此影响,共同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画卷。在大运河的见证下,他们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充分展现出中华民族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
徐则臣的写作风格独具辨识度,他擅长运用精炼且富有哲理的语言来传达复杂情感。“运河是能说话的。他用连绵不绝的涛声跟我说;该来就来,该去就去。就像这条大河里上上下下的水,顺水,逆水,起起落落,随风流转,因势赋形。我突然就明白了,对死应该和对生一样决绝,对生也应该对死一样坦荡。”《北上》中的对话设置真实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感,每一次交流都如莎士比亚笔下的“衰草枯杨,青春易过”,既承载个体的悲欢,又折射时代的褶皱。
从结构布局来看,《北上》宏大而精妙。茅盾文学奖颁奖词称其“在21世纪新的世界视野中被重新勘探和展现”。这种叙事野心与文学自觉,使得《北上》不仅是一部关于河流的小说,更是一部关于文明对话的寓言。运河的每一滴水珠里,都折射着整个民族的命运轨迹。
“有人走在路上,有船行在水里,走得有多辽远,世界就有多广大。”《北上》以贴近生活的叙事风格和丰富厚重的内涵,成为当代文学的重要收获。它让我们看到,历史既是无数个体命运的叠加,也是文明在时间中的沉淀。运河的涛声里,既有个人命运的叹息,也有民族精神的回响。当谢平遥(小说中人物)们溯流北上时,他们完成的不仅是一次地理意义上的奔赴,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返乡,正如运河本身,既是地理的脉络,也是文明的归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