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阅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民生·灵宝新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5年02月18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孤独才是人生常态
——读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
作者:辛华    来源:中国三门峡网 - 三门峡日报

    初读此书,觉得有些生涩难读,当我静下心来读完整本书之后,却有种舍不得就这样结束的感觉。心情很复杂,很难去平复那种沉重、失落、孤单、压抑的心情。

    小说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大段大段的人物对话,语句洗练、情节简单、叙事直接,正如书名“一句顶一万句”,一字一句都构成言说的艺术,没有一句废话。

    小说的前半部写的是过去。孤独无助的吴摩西失去唯一能够“说得上话”的养女,为了寻找走出延津;小说的后半部写的是现在。吴摩西养女的儿子牛爱国,同样为了摆脱孤独寻找“说得上话”的朋友,走向延津。

    一出一走,延宕百年。“出延津记”和“回延津记”表面上讲的是吴摩西和牛爱国两个人的人生历程,但细细品味就会明白,这实际上讲的是孤独的历史。祖辈的故事在后辈的身上重演,祖辈的“孤独”也在后辈身上延续。

    “一个人的孤独不是孤独,一个人找另一个人,一句话找另一句话,才是真正的孤独。”文中每个人都在寻找一个可以说上知心话的人,找一个好朋友已经很不容易,你可能跟某个人是好朋友,但是你们在一起未必就能说得上话,比人找人更不容易的就是话找话。而之所以不断地寻找说得着的人,是因为我们不仅需要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还要有丰富的精神世界。然而大多数情况下二者不可兼得,相比物质而言,我们更需要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这种满足和愉悦的获得需要人与人精神上的沟通与交流,能说得上话。

    《一句顶一万句》在宣传时打出的标签便是中国人的百年孤独。小说所有的情节关系和人物结构,所有的社群组织、家庭和谐,包括爱情都和人与人能不能说得上话,说的话能不能触及心灵、提供温暖、化解冲突、激发情欲有关。小说中体现出一种观点:话,一旦成了人与人唯一沟通的东西,寻找和孤独便伴随一生,心灵的疲惫和生命的颓废,以及无边无际的茫然和累,便如影随形地产生了。

    书中的各种人物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杀猪的、打铁的、剃头的、卖馒头的、耍猴的、喊丧的等,作者真正还原了这些平凡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关注他们日常琐碎生活中的精神世界,从底层民众的角度书写了一种平民的孤独。孤独并不是知识分子、精英们的专有,平凡的小人物同样在心灵深处存在着孤独,像杨百顺为了逃避孤独,不断地改名为杨摩西、吴摩西,其中包含的辛酸和无奈,可以看作底层民众悲怆命运的缩影。

    在文中“孤独—寻找—寻不得—孤独”似乎成了一种不可改变的轮回,为了“说得着”,主人公不停地苦苦寻找,蓦然回首,那人却已不是以往的那人,于是又陷入了孤独的深渊。“孤独”是引发寻找“说得着”的原因,而“说不着”又唤醒了内心的孤独,主人公一生的漂泊都是在这个圈中,似乎孤独才是人生的常态,只能在寻找的过程中一边失去一边成长。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三门峡日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本网站所刊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三门峡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转载使用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民生·灵宝新闻
   第04版:时事
   第05版:文化周刊
   第06版:阅读
   第07版:文明生活
   第08版:城建·交通
“书香三门峡·好书月月荐”
在婚姻的迷雾中寻找自我
小说带来的沉重感
映照现代女性的挣扎与胜利
林红胜利了吗?
微言感悟
孤独才是人生常态
让文学空间更好融入当代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