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喜庆余温还未散去,陕州区宫前中心卫生院中医馆的候诊室里已坐满了前来求诊的患者。推开门,淡淡的艾草香和药香交织,医务人员井然有序地忙碌着,时不时传来轻声的交流。没有刺鼻的消毒水味,没有冰冷的器械声,这里的一切都透着亲切与踏实。
中医古法,解决现代病痛
中医馆里,最让患者信赖的便是那些传承百年的疗法——针刺、艾灸、中药熏洗、穴位贴敷……这些看似简单的技艺,却藏着中医“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的大智慧。
65岁的冯大爷是中医馆的“老熟人”。半个月前,他夜尿频繁,一晚上要起七八次,整宿睡不好,人也憔悴了不少。听说中医馆的“艾灸”效果不错,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了。医生根据他的体质,辨证选穴,用隔药灸的方法进行治疗。一周后,冯大爷惊喜地发现,夜里起夜减少到两三次,睡眠踏实了,脸色也红润起来,逢人便夸:“以前总以为中医慢,这回可算服了!”
曹大姐和丈夫两人常年做农活,都落下了腰疼的毛病。今年开春,曹大姐疼得直不起腰,听邻居推荐来到了中医馆。医生为夫妻俩安排了艾灸配合针刺治疗。两天后,曹大姐的腰痛明显减轻,丈夫也直呼“后背松快多了”。病情好转后,夫妻俩特意带着同村腰肌劳损的老邻居一起来治疗,表示:“好地方得让更多人知道!”
医术暖心,细节之处见真情
这里的医生常说:“中医治的是人,不是病。”诊室里,医生总会多问几句:“最近吃饭香吗?”“夜里几点睡?”看似闲聊,实则在捕捉病因。
开药时,医生会细心叮嘱:“艾灸后别碰凉水。”“蜡疗完记得穿暖和。”对于腿脚不便的老人,护士会主动搀扶;不会使用医保卡的老年人,医护人员总会耐心地帮助。不会激活“医保码”的患者,医护人员帮助激活,还不忘放到手机“桌面”,便于以后使用。患者们说,在这儿治病,“心里特别踏实”。
治未病,让健康更长久
除了治疗,宫前中心卫生院更注重“防病于未然”。春季流感高发时,医生会教大家用艾草熏屋;三伏天里,为体寒、容易感冒的居民准备三伏贴;盛夏季节,则熬制消暑解渴的中药茶饮供免费饮用。许多慢性病患者在这里了解中医、信任中医,渐渐摆脱了对药物的依赖。
宫前中心卫生院中医馆没有高楼大厦的气派,却用实实在在的疗效和贴心的服务,成了老百姓口口相传的“健康驿站”。这里的故事很平凡——可能是老人能睡整觉后的笑容,是农人直起腰杆时的感叹,是一家人相互搀扶着走进诊室的背影,但正是这些平凡的故事,让千年中医智慧,焕发着温暖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