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老师,这是我自家地里种的红薯,给你捎点尝尝,也是我一点心意。”近日,陕州区王家后乡某村一位留守儿童的奶奶对师超丽老师感激地说。
师超丽从2013年8月调到王家后乡中心幼儿园工作至今,默默地把青春留在了这片土地上,把自己的爱奉献给大山里的留守儿童们。
刚来时,幼儿园有3个班,40多个孩子,师超丽带中班20个孩子,幼儿园的舞蹈、音乐课程都由她负责,后来也负责档案整理等许多工作。2016年园长退休后,学校让师超丽挑起了幼儿园的担子。为不辜负领导信任,在工作中她虚心求教,认真学习管理方面的经验,努力使王家后乡中心幼儿园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她首先从环境着手,和孩子们一起找来稻草、棉花、树叶等农村易见的物品进行环境布置,让教室焕然一新,孩子们感受到了愉悦。
关心幼儿,尽职尽责。当时班上有一名叫玉轩的小男孩,内向不爱说话。他的爸爸在一次事故中不幸去世,家里还有一个1岁多的小弟弟需要妈妈照顾。那时候她知道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添衣置鞋,更需要体贴入微的关爱。于是她时刻牵挂着玉轩,早晨入园时给他温暖的拥抱,活动时给他鼓励……慢慢地发现他越来越自信阳光,开朗的笑容常常挂在脸上。
贴心呵护特殊幼儿。刚到幼儿园那年,班上还有一个留守儿童叫刘嘉鹏,他有轻微癫痫病,平时还会偶尔发病,生活不能自理。得知他家里经济困难,父母离异,爸爸在外打工,奶奶一个人在家照顾两个孩子,没有能力把孩子送到特殊学校。师超丽决定尽自己最大努力照顾好刘嘉鹏。她每天喂他吃饭,午休帮他穿脱衣服,并特别留心观察,预防病情发作,就这样每天细心照顾,直到他大班毕业离开幼儿园。在毕业那天,刘嘉鹏的奶奶感激地说:“孩子遇到你这样一个好老师真幸福。”
班里小胖墩儿梦琪中午不爱睡午觉,师超丽陪着她,给她讲故事,帮她养成爱睡午觉的好习惯。还有一个小男孩很乖巧,但由于父母离异,给他的心灵留下阴影,性格变得孤僻,不与同伴交往。对此,师超丽主动关心,耐心地鼓励,渐渐地使他走出阴霾,脸上的笑容也多了。
“虽没有轰轰烈烈的成就和惊天动地的业绩,但我热爱这份工作,愿无怨无悔地为农村幼教事业发展而奋斗。”师超丽对幼教工作不忘初心,目明志坚,敬职敬业。 (昝运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