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在灵宝市函谷关历史文化旅游区,各项活动精彩纷呈,NPC快闪舞蹈、《秦王点将》《楚汉争关》《大秦烽云》等实景演出,以及电光舞狮、水上夜游项目《函谷盛境》等热度不减。琳琅满目的函谷市集上,灵宝剪纸、面塑、手工灯笼制作等非遗项目展台前,也吸引不少游客驻足观看。
灵宝剪纸技艺精巧、内容丰富,多取材于自然万物和日常生活,兼具实用性和美学价值,并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创新,属国家级非遗项目。在灵宝剪纸展台前,一幅幅以蛇年生肖文化为主题的剪纸作品造型独特、栩栩如生。来自函谷关镇梨湾源村的民间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常丁香,在神情专注地教授生肖蛇的剪纸技艺,她背后悬挂的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主题的大型剪纸作品《盛世中华》。常丁香表示,“这幅作品,我花了两个多月时间,很珍贵……”
函谷市集非遗展台上,各种形象立体、形态生动、颜色丰富的灵宝面塑“蛇宝宝”也备受游客欢迎。多年来致力于此项技艺传承创新的周园园现场展示绝活儿:揉、搓、捏、剪……每一个动作都细致到位。灵宝面塑俗称“灵宝花馍”,该技艺非遗传承人武江平,现场展示并教授游客生肖蛇花馍的传统制作技艺,耐心细致,一丝不苟。
灵宝手工灯笼制作非遗传承人刘洋,一边现场展示制作工艺,一边介绍说,莲花灯在民间流行有将近2000年了,象征着和和(谐音“荷”)美美,好运连连(谐音“莲”)。2010年,传统灯笼制作工艺被命名为“三门峡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灵宝手工灯笼制作历史悠久,可追溯至清朝甚至更早。一个个形状各异的灯笼,承载着美好寓意,记录着生活变迁。刘洋所在的灵宝市焦村镇南安头村是远近闻名的“灯笼村”,目前从事手工灯笼制作的艺人多达数百人。他们在年复一年的匠心坚守中,将非遗文化与现代审美有机结合,不断传承创新制作工艺,使手工灯笼的内容、形式也愈加丰富多彩,深受消费者青睐。
据悉,截至2023年6月,灵宝市共有90个非遗项目被列入各级政府保护名录。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2项:《灵宝剪纸》《老子传说》。河南省级非遗项目15项:《东西常骂社火》《齐天圣鼓》《皮影戏》《虢州石砚》《王莽撵刘秀传说》《灵宝黄帝传说》《夸父神话》《木偶戏》《王家热锣鼓》《灵宝刺绣》《棉布豆花印染技艺》《灵宝蒲剧》《灵宝面塑》《灵宝布艺》《锣鼓书》。三门峡市级非遗项目16项,灵宝县级非遗项目57项,涵盖民间文学、曲艺、传统技艺、传统医药等类别。 (卫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