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文化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民生·灵宝新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5年02月11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石壕村诗圣故事传千年
本报记者 单义杰
作者:    来源:中国三门峡网 - 三门峡日报
相传杜甫当年投宿的小院 资料图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1200多年前,诗圣杜甫在石壕村写下名篇《石壕吏》,可谓家喻户晓。这座古村也因这首诗而名传千古,这里还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更是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探寻历史文化,聆听这座千年古村的悠长故事。

    位于陕州区观音堂镇的石壕村,古时是崤函古道的必经之路,连接洛阳和关中一带。公元759年春,杜甫在战乱中从洛阳西行至陕州,途经石壕村,暮投一老翁家,遇乡吏深夜捉人充军,悲愤交加,挥笔写下千古名篇《石壕吏》。

    暮冬时节,记者沿着当年古道,走进石壕村,在村口,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座刻着《石壕吏》全文的照壁,那耳熟能详的诗文配上刚劲有力的石刻书法,不禁让人对这座千年古村产生穿越时空的无限遐想。

    石壕村周边山丘环抱,地势低洼,位于浅山区之中。村前有一条深切的水沟,古道穿村而过,村民住房依山而建,村庄既像小街又像驿站,简朴整洁。由于远离城市,历史悠远,又有杜甫诗作的加持,到处弥漫着古朴的气息,给人久经岁月风雨的沧桑感。

    相传,古时经商或去京城赶考的学子,夜行至此便会投宿。历史上的崤函古道战乱不断,沿途百姓民不聊生,深受其苦,石壕村更是古道中多灾多难的村庄之一,也是封建社会战乱的一个缩影。

    “许多人听说石壕村都是源自于杜甫的《石壕吏》。”该村村委委员陈丽娜说,除了杜甫,清代诗人袁枚所作的《马嵬》中也提到石壕村:“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可见杜甫这首诗对后世诗人的影响,也让更多人记住了这座山村里发生的经典故事。

    诗圣杜甫借宿村内的故事村里人人皆知,村民们对杜甫怀有特殊的亲切感。村里有个古朴的小院子,按照村民祖上传下来的说法,这里就是当年杜甫投宿过的院子,小院正崖三孔窑洞,靠西边便是当年杜甫投宿之屋,近年来吸引了不少专家学者前来考察论证,各地游客也纷纷慕名参观。“村内的杜甫文化远近闻名,早年曾吸引多位日本游客连续几年到访。”石壕村党支部副书记周军民说。

    村名几经变迁,浓缩古村百姓几千年的命运悲欢。“我们村一千多年前就叫石壕村,名字虽然改过,但最终还是回归到‘石壕’这个古名上。”周军民说。

    据《石壕村村志》记载,“石壕”得名,是因为村里出产瓷土高岭土,遍布石窑、石墙、石桥。急盼好光景的村民为了有个好彩头,曾将村名改为“兴隆”。然而,历代苛捐杂税、层层盘剥,压得人抬不起头,被榨干的村民只能“干嚎”,于是,周边人都称它为“干壕村”。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村民的生活大大改善,“干壕村”也更名“甘壕村”,寓意苦尽甘来、幸福美满。1994年,为纪念杜甫的不朽之作,村子重新恢复“石壕”这一古名。

    石壕村地理位置独特,加上千百年来的自然风蚀,并没有留下太多的古迹。现残存的王家大院、邢家大院和阁老院是明清时期的三座大院,全部是砖木结构,青砖灰瓦,木雕窗户,十分古朴,有些院落大门边上砖雕的对联佳句依稀能够看清。“近年来,村里来过许多文史专家和媒体记者,有考察古院落的,也有追寻杜甫踪迹的,村落名气越来越大,我们都十分自豪。”该村干部秦秀红说。

    石壕村夹在南北两山之间,东西方向是一条布满深深车辙和马蹄印迹的古道,即著名的崤函古道。

    登上崤山主峰,崤函古道赫然显现,麻黄色山石上两道深深的车辙之间散布着无数蹄窝,仿佛亲见千余年前车马骈阗,使者、商贾不绝于道的景象,这穿越的感觉令人震撼。

    崤函古道石壕段作为连接长安和洛阳两大都城的交通要道,起源于先人拓荒的新石器时代,形成于中华文明复兴的西周时期,繁盛于汉唐,被古人称作“万国朝天之路,东西枢纽之区,宾使川流,车骑云至”。

    2019年10月7日,崤函古道石壕段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壕村这个名字也是名副其实,除了村子西南山坡上有条石壕沟外,村子里到处可见石房、石桥、石窑、石墙、石磨等。

    村里有两座远近闻名的石拱桥,均建在古丝绸之路上,造型美观、端庄大方,石料全部采用当地砂石,桥拱青石白灰浆砌,拱顶两边还雕刻有龙头龙尾,造型独特,虽历经千百年来大小车辆、人畜过往,至今仍坚固如常。这两座石拱桥,多少年来为当地百姓和过往客商、车辆跨越山涧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石壕村陶瓷生产加工历史久远,早在明清时期就有作坊加工制作,小窑烧制。清末至民国年间主要有三大家烧制瓷器,为王家、李家和吉家。

    陕州石壕窑遗址也位于石壕村,村子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和与之伴生的适宜制瓷的矸子土。石壕窑承继了巩县窑烧制白釉瓷与黑釉瓷的传统,产品借着石壕古道行销各地。到了明代,因为临近石壕古道的地理之便,石壕窑逐渐走进了河南府制瓷的核心圈。

    社火、戏剧、文艺演出的传统在石壕村传承已久。相传清朝乾隆皇帝微服私访,夜宿村子南洼张点家,吃豆腐脑充饥,后来老百姓就排演了戏剧《张点卖豆腐》剧目,久演不衰。周军民介绍,村里的庙会传承久远,大概是从清朝以前就有了,至今每逢农历二月十五,就会组织戏剧或请外地剧团演出,燃放烟火、耍秧歌等,千余人参与,十分热闹。

    古道悠悠,山川依旧。崤函古道石壕段的车辙和马蹄印依稀可见,但石壕村却换了人间,处处展现出安定与和美。近年来,石壕村通过发展“两椒一药”“永健牛肉”等特色产业,村集体经济逐渐壮大,如今的石壕村,百姓生活越来越好,幸福感和获得感越来越强。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三门峡日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本网站所刊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三门峡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转载使用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民生·灵宝新闻
   第04版:时事
   第05版:文化周刊
   第06版:阅读
   第07版:文明生活
   第08版:城建·交通
石壕村诗圣故事传千年
义马品牌闪耀冰雪盛会
多彩文艺演出 共庆元宵佳节
社火排练忙 热闹庆元宵
安塞腰鼓亮相陕州灯会
水上夜游 流光溢彩
渑池“十碗席”:味蕾上的乡愁与民俗的温度
春联中的错字别字要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