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陕州地坑院景区内灯火辉煌,2025年陕州灯会暨黄河非遗文化大集热闹非凡,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现场人流如织,场面蔚为壮观。
走进陕州地坑院广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带有“2025陕州灯会”字样的巨型花篮,游客们纷纷驻足拍照留影。随着音乐的节拍,景区上空舞动的光柱犹如一条条彩带,似乎在招手,向游客致以最热烈的欢迎。
中广场上,几十米长的花灯璀璨夺目,融入了陕州古建筑、黄河文化和当地文化元素的“黄河明珠”灯组让人眼前一亮,与之相映生辉的是南北两侧的“黄河起源”和“黄龙入海”大型灯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壮丽的黄河画卷。
在民俗文化大厅的舞台上,内蒙古赤峰市满达艺术团的精彩演绎点燃了全场的气氛。他们凭借超凡脱俗的呼麦技艺、悠扬动听的马头琴旋律以及热情洋溢的蒙古族舞蹈,赢得了在场游客经久不息的掌声与欢呼。蒙古族马头琴音乐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音色和艺术魅力享誉海内外。
与此同时,华阴老腔的亮相也备受瞩目。这一源自西汉时期的古老音乐形式以其粗犷豪放、韵味独特的唱腔和表演风格,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在华阴老腔传承人的倾情演绎下,人们沉醉在艺术的世界中。
黄河非遗文化大集上,安塞腰鼓以其气势磅礴的独特魅力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作为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流传的一种传统舞蹈,安塞腰鼓不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精神风貌的生动再现。18岁的在读大学生王曦彤利用寒假时间来到陕州地坑院参加安塞腰鼓和陕北秧歌的演出,他表示要把这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
“十碗席是咱的待客饭,十碗席把咱根脉连……”在7号地坑院,陕州锣鼓书《陕州十碗席》正唱得热火朝天。传承人秦仙绸正襟危坐在舞台上一张方桌前,手脚同时操纵好几种乐器,优美高亢的唱腔令人陶醉。游客们围得水泄不通,掌声喝彩声不绝于耳。
夜幕降临,一朵朵铁花从天而降,犹如天女散花般惊艳。紧接着,一簇簇烟花从地坑院大门楼上腾起,在空中绽放成五颜六色的焰火,将整个活动推向高潮。表演结束,夜已深,游客们意犹未尽,驾车沿着蜿蜒的山间公路离去,明亮的车灯在夜色中绘成一条长龙,壮观至极。
本届灯会以黄河为核心主题,提出了“花灯闪耀黄河岸,地坑院里非遗年”的口号。灯会精心策划了八大篇章:从“醒狮迎宾”喜迎八方来客,到“盛世花开”寓意吉祥如意;从“黄河起源”追溯中华文明之根,到“黄河明珠”映照中原大地的辉煌;从“黄龙入海”展现黄河的磅礴气势,到“灵蛇献瑞”预示着蛇年的吉祥与美好,再到“光耀陕州”彰显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及“生肖迎春”以生肖蛇为引领,共贺新春。灯会通过地上与地下空间的巧妙联动,现代科技与年俗文化的深度融合,呈现出层次分明、虚实相间、真实梦幻的效果。古老的地坑院民居也在光影的交织下散发出别样的浪漫气息,为游客献上一场视觉与心灵的双重盛宴。
此次活动共邀请沿黄九省区的118项非遗文化精彩亮相,其中动态非遗项目20项、静态非遗产品46项、非遗小吃52项。这次灯会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和传承,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风貌的一次生动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