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童年,春节是一年里最盛大的期待,而写春联则是这场盛大期待中最具仪式感的前奏。那时,当冬日的寒风开始凛冽,空气中便隐隐弥漫着年的气息。我和哥哥怀揣着父母给的些许零钱,像两只欢快的小鹿,一路小跑来到村头的代销点。货架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商品,但最吸引我们的,莫过于红纸和包装精美的小白兔糖果。
我们小心翼翼地挑选出几张红纸,那鲜艳的红色,仿佛是即将到来的新春热烈的召唤。将剩下的2毛钱换成4块小白兔糖果,迫不及待地剥去糖纸,把糖放入口中。刹那间,那甜蜜的滋味在口腔中绽放开来,仿佛整个世界都变得甜蜜而美好,每一个味蕾都沉浸在这简单纯粹的快乐之中。
怀揣着红纸和满心的欢喜,我们蹦蹦跳跳地来到村里那位擅长书法的老师家。老师家的小院此时热闹非凡,前来求写春联的人络绎不绝,大家自觉地按照先来后到的顺序排着队,仿佛在进行一场庄重的仪式。老师是个性格内向的人,平日里总是一副温和谦逊的模样,对于大家的请求,来者不拒。
有的人家里宅院大,需要的春联多,从大门、二门到厨房门、柴门,甚至牛圈门以及厕所门,都要贴上寓意吉祥的春联,便要求老师写七八副之多。老师总是微笑着点头,或按照自己的思路临场挥毫,将对生活的美好期许融入笔端,或翻开那本略显陈旧的《对联大全》,在密密麻麻的文字中寻找最契合的语句。 准备妥当后,老师把毛笔在墨盒里蘸了又蘸,毛笔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只见他凝神静气,运笔而下,毛笔在鲜红的纸上如蛟龙出海,灵动飘逸、力透纸背。不一会儿,一副对仗工整、字迹俊逸的春联便呈现在眼前。那书写未干的春联,散发着一种特殊的墨香。
求写春联的人实在太多,从腊月二十三开始,一直到年三十上午。老师每天热心地为村民们书写春联,常常连中午饭都顾不上吃。大家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有人悄悄往他口袋里塞一包烟,有人拿来刚出锅还冒着热气的炸丸子,想要表达感激之情,却都被老师一一婉拒,总是轻描淡写地说:“过春节图个高兴,帮大家写几副春联,举手之劳。”
时光流转,岁月变迁,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每到年关,大街小巷摆满了各式各样卖春联的摊位。一副副制作精美的金粉春联,在微风中轻轻飘荡,它们色彩艳丽、金光闪闪,乍一看夺人眼球,却少了那份手写春联的温度与情感。越来越多有着怀旧心理的人,开始怀念那些年在村子里请老师书写春联的情景。那不仅仅是几副春联,更是一段温暖的时光,一份浓浓的乡情,一种对传统春节文化的执着坚守。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似乎走得太快,忽略了那些曾经最质朴、最纯粹的美好。或许,我们应该停下匆忙的脚步,重拾手写春联的传统,让那饱含深情的笔墨,再次在红纸上流淌出对新春的美好祈愿,让那份失落已久的年味,重新在心底弥漫开来。因为,那不仅仅是春联,更是我们对童年、对故乡、对传统文化的深深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