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眼前这座大山就是一马平川的中原地区了,一眼望不到头的车流从涵洞排上了高架桥,强三秦心急如焚,原计划上午10点赶回西城,所以一家三口驾车出发时就没多带食品和水。早上6点下起了小雪,两省交界的高速公路上车流如蜗牛爬行,两三个小时前进不了5公里。后天就是除夕,多少人想赶在除夕前回到家。
“还有退烧药没有?儿子体温又上来了。”妻子庞娟说。
“不是告诉过你没有吗?问几遍了?”强三秦有些不耐烦,“都怪你,我说咱们提前一天出发,你就是不听。唉,大小事都是你拍板,你拍过的没一回顺的。”
“你能?我说带点方便面和水,你说老家孩子的奶奶开有商店,用不着,连包饼干都没带。”庞娟说。
“那我不是带了两个空瓶子吗,否则你那两脬尿能在车里解决?”强三秦不甘示弱。
“不想跟你吵了,天刚亮那会儿找前边的司机大哥借的水,这次我往后边去,借点退烧药和水,掏钱买也行。”庞娟下车向后边走去。
好话说了一箩筐,终于向一名医生借到了两粒退烧药和一瓶水。任凭医生批评“出门前都不做准备”“带着小孩儿心怎么这么大”,庞娟只能微笑着连称:“是,您批评得对。”医生就是心细,小零食装了两大兜,一箱纯净水就剩3瓶了。“都是借给像你这样的马大哈了。”看似埋怨,但医生表情特自豪:“连续三年春节都是我值班,今年同事们说啥也不让我值,硬是把我撵出了医院。还是走得太急,否则我会再掂一箱水、一箱方便面。”
堵在高速路上,人们表现各不相同。有的男人下车“方便”后抽根烟,有的女人下车后打开手机音乐跳起了广场舞,有人兴奋地搞起了现场直播:“前方发生了剐蹭、追尾。”“后方已经被附近的村民开始大量投喂……”
这消息令人振奋,人群翘首以盼,盼望着方便面、火腿肠能从后方传递过来。
强三秦他们滞留的这个地方颇为尴尬,身后是涵洞,脚下是高架桥,一侧是约5米宽的陡坡,刺槐密布,另一侧是几十米深的峡谷,即使来了救援队,也不好靠近。
又过了1个小时,搞视频直播的也不耐烦了。不论是前方还是后方,救援物资一直无法传递到这处“绝境”。
庞娟说:“沟底很远处那是疙瘩村。”
强三秦说:“你咋肯定?”
庞娟说:“手机上有地图,导航也有。”
实际上,从凌晨起,疙瘩村村民已经主动向高速上被困者运送物资了。男女老少肩扛手提,送开水、面包、方便面、火腿肠,直到搬空了村中的两个小卖部。
通过网上查找,庞娟终于查到疙瘩村一名村干部的手机号,幸运的是居然拨通了。村干部这才知晓,村子正南半山腰处还有大量被困者。“你抓紧统计大家所需物资,然后把清单发到我微信上,我的微信号就是这个手机号……”村干部一边组织人马一边紧急联系物资。
经过轮番搬运,村民已经精疲力尽,但听说南山半腰有人受困,纷纷请战。村干部根据年龄等实际情况迅速成立一支救援突击队。第一波,3个5人小组从高、中、低三段紧急清雪除障,架梯拴绳。第二波,3个3人小组配合运送开水和方便面。雪厚坡陡荆棘丛生,人们用长绳把暖水瓶和食物绑在身上,手脚并用往上爬。
这样不行啊,虽然送了几趟物资,但是效率太差。“长顺,叫几个年轻人,上到桥基护坡顶,刨两个小平台,把锅和干柴弄上去,直接烧开水。俊峡,你组织一支妇女送水队,供长顺他们烧开水。”关键时刻村干部作出紧急调整。
人多力量大,加上小视频现场直播,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绝境”救援。连烧几锅开水后,有一对新婚夫妻送来半扇羊排、十碗小酥肉。高架桥上有人大喊:“同志们,让我们一起向这对新人致敬——”“新婚快乐”“白头偕老”“早生贵子”……虽然大家喊得有点乱,但是响彻山谷。
伴随着“嗡嗡”声,两架悬挂着降压药和退烧药的无人机向高架桥上飞去……
下午3点,强三秦和庞娟终于回到了西城老家。“妈,我记得你原先给别人做过锦旗,那些材料还有没有?”庞娟问。
“有、有!”母亲笑着说,“三秦电话里都给我说了,这回多亏了疙瘩村的人。你把锦旗上的词儿想好了,我这就去后院拿材料连夜给你做出一面感恩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