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念做打间传递艺术韵味,欢声笑语中彰显文化魅力……“双节”的脚步临近,一曲和谐共鸣的文化乐章正在我市娓娓奏响。12月27日,湖滨区车站街道百花剧场将“2025年湖滨区庆元旦戏曲展演周”活动呈现于众人眼前,为居民编织起一张充满活力与韵味的文化生活网。
创新文化场所 润泽居民生活
百花剧场坐落于湖滨区车站街道仓库路,是由一间原本闲置的400余平方米的厂房改造而成。自2024年5月建成后,各类文化活动在此轮番登场,好戏连台,迅速成为周边居民心中的文化“宝藏之地”。
此次展演周活动,常驻于此的5个戏曲爱好社团积极参与,历经2个月精心编排,用5天时间为大家连续呈现5台大戏。活动期间,剧场内每日座无虚席,现场气氛热烈非凡。豫剧折子戏《三对面》、伦理大戏《花喜鹊》……台上悲欢离合,台下感同身受,精湛的表演深深影响着观众情绪。
市民罗大爷表示:“每天我早早地就过来占座了,5天的大戏看得真过瘾啊!台上演员们那扮相、那唱腔、那身段,把每一出戏里的人物都演活了,不知他们在台下费了多少功夫。”
在活动现场,记者看到我市老艺术家白玉国正全神贯注地指导着即将上台表演的演员。据了解,这些演员不计报酬,不辞辛劳,全凭一腔对戏曲艺术和志愿服务的热情。白玉国等一众老艺术家是百花艺术团最早的组建者,从场所的建立到活动的策划,全程参与,事无巨细。已近古稀之年的郭学乐,把自家的灯光音响设备搬到演出场地;导演仝钦武退休后得知艺术团要重新排具有教育意义的戏曲时,随叫随到;国家二级演员李喜莲在舞台上用心演绎的同时,还不忘培养和帮带业余爱好者;像袁学义、王保仁、王颖玮等团员,也都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奉献。
据悉,百花剧场作为湖滨区首家综合性群众文化活动中心,演出设施完善,空间布局合理,为各类文化活动的高质量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众多专业团体和组织,如三门峡百花艺术团、三门峡新梨园艺术团等纷纷入驻,汇聚了戏曲、音乐、书法、歌舞等多种艺术形式,满足不同居民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平日里,百花剧场同样绽放异彩,在常态化书法培训活动中,居民们可以感受墨香背后深厚的文化传承;文艺演出时,才艺爱好者们踊跃登台,用歌舞传递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同时,活动还将文化活动与孝老爱亲、红色文化等主题结合,使其既有观赏性又兼具教育意义,做到寓教于乐。此外,车站街道积极鼓励基层群众参与文化活动,展现自我风采,争当社区的“文化明星”,极大地调动了居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实现了文化活动的全民共享。
据统计,该剧场自启用以来,已开展孝老爱亲、红色宣讲、喜迎国庆等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20余场,几乎每半个月都有一场活动 ,已然成为社区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依托,有力营造出浓厚的社区文化氛围。
文化建设巧布局 累累硕果惠民生
车站街道文化活动的红火景象,是我市文化建设蓬勃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今年以来,我市紧紧围绕现代化三门峡建设“13561”工作布局、“新河文山农”五篇文章,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三门峡实践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丰厚的文化滋养。
“双节”来临之际,我市高度重视群众文化活动,要求着重强化组织引导工作。各地各单位一致将“双节”群众文化活动视作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落实相关工作要求以及践行市委全会精神的重要内容,纷纷立足实际情况,对活动方案进行精雕细琢,确保活动扎实有序推进。
为进一步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内容,提升活动吸引力,我市一方面整合资源利用阵地,充分发挥“1+8+N”宣讲矩阵等资源优势,紧密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文化广场等各类阵地,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另一方面推动多部门协同参与,组织宣传、文化、科技、卫健等多部门志愿者深入基层,为群众开展政策解读、惠民演出、医疗义诊、技术咨询等服务,让文化活动接地气、暖人心。
“双节”期间,我市各类文化活动更是涵盖多个领域,有“‘语’润崤函——党的创新理论进万家”基层宣讲活动,有“让婚姻始于爱,让彩礼归于礼”返乡青年联谊活动及移风易俗文明实践活动,有“浪漫天鹅季”俄罗斯圣彼得堡明星芭蕾舞团演出、三门峡2025年春节晚会、“百花迎春 情满崤函”系列音乐会、“戏韵承千古 惠民暖崤函”春节戏曲惠民演出等多场文艺演出类活动,涵盖不同艺术形式,分布在各剧院、广场等地。另有民俗类、体育健身类等活动,有的活动已经率先拉开帷幕,提前增添了浓浓的节日氛围。
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已然让许多基层舞台形成文化繁荣的态势,成为居民精神生活的乐土。随着我市对文化建设的持续深耕,这种态势将在全市范围内进一步拓展,形成更为广泛、浓厚的文化发展氛围,为我市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