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宝市的道情皮影是用道情曲谱演唱、皮影表演的传统戏曲剧种。《灵宝县志》载,这里“汉唐两代常为畿辅之区,说理敦诗,家传户诵,历史之迹,文化已深”。
灵宝市东部以函谷关为中心,与周围亚武山、永乐宫等道家圣地联系在一起,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丰富的物产以及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构成了灵宝道情皮影戏传承发展的一个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2007年,“灵宝道情皮影”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并列入第一批河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灵宝道情的演奏与演唱是二位一体的,除笛子外,凡演奏、表演成员均参与演唱,或担当角色独唱,或帮腔和唱。唱时乐器不奏,过门从唱腔最后一字进入,每唱一句、一段之后,均加入齐声和唱的衬腔,艺人称其为“调坡”。
正式演出前加入一段纯器乐的合奏,演奏时间不一,最长为30多分钟。这种演奏由八板、纽丝、燕子扑泥、六六工尺、捻线等一系列民间小曲,按照严整的程式和由慢而快的速度连缀成套。小曲数目依一定的规律自由增减,以适应不同场合表演需要。此种器乐形式于正式演出之前起开场、烘托气氛作用,艺人称其为“序子”。
灵宝道情皮影系庭院表演艺术,是用二至三根一尺余长的竹棍,操纵皮影在灯光照射的幕布上表演。所用幕布艺人称为“亮窗”,一般为四尺高、五尺长,用细白布四面撑平。灯光过去用煤油灯、汽灯,现多用白炽灯或日光灯。演出中由一至二人操作皮影,其他人各持一件乐器于后台围亮窗而坐。演出除了晚间以皮影进行外,白天也常以木偶表演,或纯以坐唱形式演奏或演唱。
灵宝道情皮影戏演出的剧目非常丰富,历史上最多上演100余部,新中国成立后有50余部,目前尚有30余部。
灵宝市尹庄镇西车村的道情皮影团,曾多次受到国内外艺术家好评。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国家非遗保护委员会委员靳之林称之为“中国民间艺术瑰宝”,曾两度漂洋过海赴法国、奥地利等国家进行国际性文化交流展演。
掌中千秋史,驱使百万兵。斑驳的木架、雪白的幕布、恍惚而温暖的灯影、慷慨激越的锣鼓、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皮影……仿佛是遗落在人间的童话,这一方小小的舞台,承载了一代代皮影艺人的理想。
近年来,灵宝皮影作为艺术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极高的手工艺品,成为馈赠友人、展示文化特色、进行文化交流的纪念珍品,越来越受到游客欢迎和青睐,在豫晋陕三省交界地区颇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