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文化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民生·灵宝新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华人名文化漫谈
作者:    来源:中国三门峡网 - 三门峡日报

    泱泱大中华,悠悠五千年,其中的人名文化不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且生动神奇、充满情趣。

    《说文解字》:“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大意是说,上古时期的先民原本是没有名的,这给相互间的呼应交流带来了极大不便,特别是到了晚上,谁也看不见谁,只能靠声音喊叫,所以便拿一个相对固定的名来称谓自己,这样便慢慢产生了人名。如此看来,“名”,是一个上下结构的会意字,上为“夕”即晚上,下为“口”即用嘴呼喊,二者相合便成了“名”的本义。其造字之简洁、生动、质朴、实用可见一斑。

    整个先秦时代,名字具有两大特点。其一,以身体特征命名的情况非常普遍。如公子黑肱、周公黑肩、姬黑臀等,显得坦诚实在。二是崇尚“单名制”。《春秋公羊传·定公六年》:“季孙斯、仲孙忌帅师围运。此仲孙何忌也,曷为谓之仲孙忌?讥二名,二名非礼也。”为什么要把“仲孙何忌”改作“仲孙忌”呢?因为姓后边的名只能用一个字,不能用两个字,两字为名是不合礼法的行为,如孔丘、李耳、苏秦、李斯、嬴政等,都是单字为名。

    汉朝名字特征可以用生猛二字来概括。西汉时儿童启蒙读物《急就篇》中,列举了当时使用率较高的100多个人名,如逢时、护郡、平定、不侵、却敌、汉强、广国、猛虎等,丝毫不掩饰汉人横刀跃马、开疆拓土的勃勃雄心,国风民风的勇武强悍可见一斑。

    值得一提的是王莽这位历史上著名的“复古狂魔”,坚决拥护执行先秦时代的“单名制”。他通过制定法律等政治手段大力推行单名,强制全国人民使用单字,以迎合上古礼制。此项政策在东汉和三国仍然延续,使得这一时期的人物大多数采用单字名,如曹操、刘备、孙权、张飞等。

    到了东晋,取名极其崇尚“之”字,而且父子长幼间也不用避讳,几辈人出现大规模的同字。“书圣”王羲之七个儿子分别叫玄之、凝之、涣之、肃之、徽之、操之、献之;孙子叫桢之、静之;曾孙叫翼之、悦之。

    盛唐时首先喜欢按家族兄弟排行称人,如孟浩然叫孟六,元稹叫元九,李白叫李十二,王维叫王十三,刘禹锡叫刘二十八等等。其次,出现了大量带有宗教色彩的名字,如李玄真、裴玄静、宋善至、鱼玄机、李妙法等。再者,开始大量地使用叠字,如罗黑黑、沈翘翘等。

    宋代是中国古典文化的高峰时期,人们取名极爱用典,许多看似普通的名字,实则大有深意。如范成大,出自《老子》:“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曹利用,出自《周易》:“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谢方叔,出自《诗经》:“显允方叔,……蛮荆来戚”。

    元朝为蒙古族所建,与中原文化传统迥然有别,取名也往往憨态可掬,出现了石抹狗狗、完颜猪儿、完颜丑驴、乃儿不花等略显“呆萌”的名字。

    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小名重八,其父名朱五四,祖父名朱初一,曾祖父名朱四九。他以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合及依序轮回的同偏旁汉字为后代起名。由于后代众多到最后无字可用,便依据偏旁自行造字。

    自打朱元璋以后,明清一直保持着崇尚文雅、取源经典的起名习俗。

    清末民初,盛行崇尚文雅、取源经典的起名习俗,名字大都文雅好听。如源于《诗经》的谭嗣同、傅斯年、梁思成、王国维、徐志摩,源于《楚辞》的梅兰芳、朱自清、戴望舒、南怀瑾,源于《道德经》的钱玄同,源于《管子》的周树人等。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满怀建设国家的热情,男子取名多用强、刚、峰、杰、英、辉、伟等字,爱国、建国、卫国、为民、建设、援朝等名更是遍布神州大地;女子取名则秀美可爱,最常用红、琴、兰、娟、艳、霞、凤等字。

    如今,人们取名更加多元化,有的追求时尚,有的则体现文雅,晗、轩、梓、珏、琪、昕、仪、宸等字用得较多。

    除了人名之外,历来的称谓还有字、号、别号、官号、爵号、封号、书斋号、尊号、谥号、庙号、籍贯郡望、帝王年号,以及谦称、贱称、敬称和若干项兼称并用等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它们共同汇集成了浪花翻卷的历史长河,充分体现了中华人名文化的博大精深。    (王海峰)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三门峡日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本网站所刊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三门峡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转载使用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民生·灵宝新闻
   第04版:时事
   第05版:文明崤函
   第06版:文化周刊
   第07版:阅读
   第08版:城建·交通
中华人名文化漫谈
世外桃源“石头城”
紧锣密鼓排练忙
琴声灯影唱古今
从“十大流行语”看时代脉动与社会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