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从事检察宣传工作20多年的“老兵”,我最大的体会是“检察蓝”的故事要用“心”来讲。
处处留心皆新闻。
做好新闻宣传工作,不仅要有一双善于发现新闻的眼睛,还要用心培养新闻感觉,即新闻敏感性,它需要靠后天的训练和实践。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往往会陷入所做的工作都是日常性的,要怎么在工作中发现新闻是个难题,这就要求我们善于观察、思考,去培养新闻敏感。我曾写过一篇民行抗诉案件的新闻稿件,原本想写检察官的,可与检察官聊天时发现,案件中的这个农民工干活时被砸伤,上诉至法院,由于没有钱打官司,申请了免交诉讼费,但法院在批准的同时又作了案件撤诉处理。这看似是一件小事,但却折射出维护农民工权益、公正执法、老百姓在没钱打官司可以申请免交诉讼费、法院撤诉是否合理等问题,新闻稿件一出来,既告诉了老百姓想知道的问题,又宣传了检察机关公平公正执法、维护农民工利益这一主题。
关注细节讲好故事。
我们经常会感到奇怪,基层的工作非常丰富、鲜活、生动,写作者又来自基层,但为什么写出来的稿子总是干巴巴的?其实秘诀就是多讲故事、少抄公文。要把材料好好消化,变成新闻语言,以细节、情节和故事去讲才生动、鲜活,容易使读者共情,达到宣传的最佳效果。
善于思考研究,从三个层次入手做新闻。
一般来看,工作报道可分为成绩、经验、问题三个层次报道。只有问题报道才能使工作报道深入、有看头。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就是很标准的问题报道。如何把成绩和经验报道变换形式,让它们也具备“问题”报道的标准样子呢?我认为要先设置问题,你问了就要答;要答,就要研究;一研究,就有思考;思考了,报道就深入。所以我们要“故意”设置问题,一是提出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解决了、取得成绩了,有经验了,很自然就转换了。比如:“条件艰苦就不能创‘五好’吗?”“凝聚力从哪里来?”二是问为什么,问怎么办?问题可故意问,属虚拟的,但回答要正面、真实,成绩、经验也就自然在其中了。
心中要有坚定的导向。
写工作报道,一个最容易犯的毛病的是:空洞,乏味。题目做小,就不空洞;举例具体,就不乏味;文字平平常常,就亲切;照顾好相邻关系,就让人信服。
总体上说,是大处着眼,小处落笔;身边“琐事”,大局所系。老百姓讲话:有理不在声高。要讲究微言大义的效果。另外,题目小了,举例具体了,文字平实了,你写起来也好把握,能驾驭得住。
要站在百姓的视角,讲好检察故事。
站在老百姓的视角审视你手上的工作,审视你的创新做法,看能给老百姓带来什么好处?在普法中受益,懂得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比如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老百姓要如何用好政策?我们如果从老百姓关注的问题入手,结合具体做法去写稿件,老百姓也爱看,既宣传了检察工作,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这也是我们讲好检察故事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