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出自《诗经·召南·甘棠》一篇,诗中所说的召伯即召公。
召公,姓姬,名奭,岐山周原人。据史籍记载其系文王庶子,周公之兄,武王之弟,周成王的叔父,官居太保。其采邑在召地,位列周三公,故称召公。又因其与四弟周公旦夹辅成王,“作上公,为一伯”,又被称为召伯。
三门峡市所建的召公岛与周公岛毗邻,因左有周公岛右有陕州古城、苍龙涧河、青龙涧河穿插其间且面积狭小、形似鸡足,又名鸡足岛。踏上召公岛,首先映入眼帘的即为“迎祥阁”,迎祥阁塔高28.5米,是我市为了纪念河上公而建的仿唐建筑。冬日的午后登临迎祥阁,只见大河东去,水波不惊。极目远眺,钟鼓楼、古牌坊、宝轮寺塔历历在目,三门峡市博物馆、天鹅湖大酒店掩映在苍松翠竹间,金色的琉璃瓦若隐若现,烟树迷离,宛若仙境。
沿回廊至塔西侧,放眼望去,大河上下波光粼粼,一轮斜阳铺就河面,金光四射,河岸边细沙柔软,泛着点点金星,此情此景,忽然忆起此渡古名“太阳渡”,此滩原名“万锦滩”,原陕州古八景即有“金沙落照”。
千百年来,召公敬德保民、清正廉洁的爱民情怀,深受后世敬仰和爱戴。
如果说周王朝的周公是政治权威的话,那么召公则应该是西周历史上的法制权威。
首先我们来解读《召诰》。
《史记·周本纪》中记载:周公代理政事七年之后,还政于成王,成王派遣召公营造洛邑,召公随即赴洛邑(今洛阳),开展前期工作,经过认真的勘察地势和占卜问卦,认为原来商朝的城市中心区域属“天下之中”,与西周的各封地联系通达、交通方便,即决定建立新城作为周王朝的都邑,名为“成周”。今天洛阳的唐宫路、定鼎路、天子驾六等,无不与成康新政建都洛邑有着传承的关系。
决定建都洛邑后,周公和召公率领平定三监之乱的各国诸侯拜见成王,同时向成王提出施行德政,爱护百姓,继承发扬文王、武王开创的业绩等举措。史官记叙了洛邑的营建设想和召公的诰词,史称为《召诰》。国学大师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一文中写道:“此篇乃召公之言,而史佚书之以诰天下。文、武、周公所以治天下之精义大法,胥在于此。”
《召诰》总计487字,大致主张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要敬天敬德,遵敬王命;二是要宽厚仁政体恤百姓;三是要废弃严刑峻法,放弃杀戮。召公引用夏商两代王朝因为不敬德而丧失天命的惨痛教训,明确称“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告诫成王“疾敬德”“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把敬德保民与“天命”联系在一起。
夏朝尤其是商朝的灭亡,使得周初的政治家们开始怀疑“天命”,意识到“德”和“民”的重要性,从而提出了“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政治思想,这一思想不仅是西周时期保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理念,也对后世乃至当代有着长远的影响和借鉴意义。
分陕而治后,召公驻扎镐京,辅佐成王处理朝政。他体恤民情,廉洁奉公,问政于阡陌之间,决讼于甘棠树下,宁劳一身而不劳百姓,轻车简从,处理公务公正廉明,深得百姓敬仰。《史记》卷三十四《燕召公世家》中记载:“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哥咏之,作《甘棠》之诗。”这也就是《召南·甘棠》的源头。
关于召公所憩棠树之遗踪,学术界曾有寿安说、陕州说和召亭说三种观点:
寿安说。唐代寿安县(今河南宜阳县),在今宜阳县城西北4公里的甘棠村,有清代宜阳知县郭朝鼎所立的石碑,正面刻有“召伯听政处”,题有明人王邦瑞诗云:“旧驿今为寺,红尘已入空。 甘棠思召伯,双树定禅宗。”
召亭说。称古甘棠树在今陕西岐山刘家塬村,此地为当年召公采邑所在,刘家塬村内有召公祠一座,祠内有甘棠树及清慈禧太后题“甘棠遗爱”匾牌一块。
笔者更主张陕州说。其一,古甘棠树在陕州古城内,据资料照片介绍,此树高10余米,胸径50厘米,周围有1米多高砌砖台,一直到1926年才毁于战火。杜甫诗曰“天寒召伯树,地阔望仙台”,唐人韩翃诗曰“春桥杨柳应齐叶,古县棠梨也作花”,宋人梅圣俞诗曰“古来分陕重,犹有召公棠”。
其二,唐贞元九年(公元793年),唐德宗在召公祠举行隆重的祭祀大典,陕虢都防御判官崔教撰写的《召伯词碑记》中写道:“贞元九年,龙集癸酉,连率姚公南仲宣风于陕,戒丰宫而新乎茇舍,慎听讼而树彼甘棠。”姚南仲,华州人,德宗时历任太子校书、殿中侍御史内供奉、御史中丞、陕虢节度使。节度使相当于现代的军分区司令员,具有军政大权,唐德宗率中央及地方军政大员在陕州举行召公祠大典,足以说明陕州召公祠在中国历史上的正统地位。
其三,公元736年,唐玄宗经过陕州,留下《途次陕州》的名篇:“境出三秦外,途分二陕中。山川入虞虢,风俗限西东。树古棠阴在,耕馀让畔空。鸣笳从此去,行见洛阳宫。”纵观全诗,一是地点确定为陕州,二是提到途分二陕,三是在玄宗时代已将甘棠树称为古树,由此可知,与寿安说主张的仅是清朝一知县的立碑,召亭说的在召公采邑地的刘家塬村内建祠,无论是实物佐证、历史溯源甚至建祠的行政级别,都无法与陕州说相提并论,古甘棠遗址为陕州更有说服力。
……
事实上,召公敬德爱民的思想影响广泛而深远,历代都有歌颂敬仰召公的诗歌文章。据统计,目前全国17个省、市都有纪念召公的景点。古往今来,历史反复告诉我们,唯有心里装着百姓,一心为百姓,百姓才会敬仰他,怀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