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子”作为一种新兴事物,近段时间以来,在三门峡市中小学生间悄然流行。当然,这里的“谷子”并非日常所说的农作物,而是英语“goods”(商品)的音译,指的是由动漫、游戏等“二次元”衍生的徽章、立牌、挂件等周边产品。随着这股热潮的兴起,我市也涌现出许多以“谷子”为主营产品的店面,尤其是学校周边的文具店也上架“谷子”盲盒商品,备受学生群体的喜爱。
受此影响,三门峡市“12345”热线近期接到多起有关投诉。近日,本报记者联合市“12345”热线工作人员进行走访调查,了解其热潮背后存在的消费隐患。
拆盒成瘾 投诉增多
近日,有群众投诉反映,其在三门峡市区和平路某商场购买的“谷子”盲盒,拆盒后发现配件出现质量问题,无法正常使用。市“12345”热线派发工单至三门峡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经过协调,商户同意该群众替换同价位其他商品。
并非所有投诉者都能如此“幸运”。10月初,市“12345”热线接到灵宝市一群众反映,该市桃林街地下商场一玩具店在未经监护人同意的情况下,销售给未成年人200余元的盲盒卡片。该工单派发至灵宝市调查处理时,该店已闭店,无法核实具体情况。与此同时,市区和平路一学生家长也反映,位于该路某小学附近的一商店,向其孩子出售700余元的小马宝莉盲盒卡。市“12345”热线交由市市场监管局处理。市市场监管局回复称店家愿意在不影响二次销售的情况下退货,但由于商品已被拆开使用,故店家不同意退费,该局工作人员对该商家进行口头指导建议,规范商家行为。
除了线下销售存在的问题外,采访中,一些群众反映,网络直播间中的盲盒销售也乱象丛生。虽然标注了“未成年人禁止购买”的提示,但在消费者下单时,商家却无法有效确认其年龄,导致部分未成年人未经家长同意,便购买盲盒。11月下旬,市“12345”热线就接到一名群众反映,其12岁的女儿通过我市某玩具店的直播间,购买了1.3万余元的盲盒,现要求退费,该问题目前仍在处理中。
问题复杂 处理困难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很多学校附近的文具店,以及商场中销售盲盒的区域都有未成年人,部分未成年人有家长陪伴购买,但绝大多数都是独自前来,商家也未进行确认。
“今年以来我们收到很多此类问题投诉,这股热潮背后隐藏着不少问题。”市“12345”热线工作人员表示,据统计,今年接到关于“谷子”盲盒的投诉有140余件。一方面,学校周边的文具店内大量销售文具、卡牌、摆件、徽章等盲盒产品,这些产品不仅价格不菲,而且存在诱导青少年过度消费的风险,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另一方面,有家长反映,未成年人花费巨额资金购买卡牌盲盒,金额从几十元到上万元不等。由于盲盒商品的特殊性,一旦拆封便无法再次销售,导致退款难的问题愈发突出。
据市“12345”和市市场监管局有关工作人员介绍,他们在处理有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针对目前学校周边售卖盲盒类产品的问题,未有具体的规定可依据,这使得盲盒产品在学校周边文具店和商场中的销售行为缺乏明确的法律约束。同时,由于盲盒商品的特殊性,商家在盲盒被拆开使用过后,均不同意退费,这进一步加剧了群众的不满和投诉。尽管市场监管部门在接到投诉后进行了口头指导和建议,要求商家规范经营行为,但由于缺乏具体的处罚措施和监管手段,这些指导建议并未得到有效执行。
多方合力 强化管理
据悉,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于2023年出台了《盲盒经营行为规范指引》(试行),明确规定盲盒经营者不得向未满8周岁的未成年人销售盲盒,对于8周岁及以上的未成年人销售盲盒商品,应当依法确认已取得相关监护人的同意。同时建议各地出台更为具体的法规,以便于执行。但在实际操作中,因种种原因,这一规定并未得到有效执行,未成年人未经家长同意购买盲盒的现象依旧存在。
“盲盒以隐藏款、稀有款等博彩式销售方式,增加了消费的未知性和惊喜感,这也正是点燃未成年人消费热情的关键所在。”市“12345”热线工作人员表示,这种消费方式也引发了广大家长的担忧。家长们担心孩子沉迷于盲盒消费,不仅会影响学习,还会给家庭带来不必要的经济负担,更担心这种消费模式会扭曲孩子的消费观念。
对此,市“12345”热线工作人员呼吁家庭、学校、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同时加强市场监管,规范盲盒市场经营行为。一方面,家长应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帮助孩子理性消费;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还需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厘清“谷子”盲盒的法律边界,市场监管部门加强监管,教育部门加强教育引导,多方合力,共同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