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陈林道)社会的温度,取决于“底线”的刻度。今年以来,我市在社会救助领域持续发力,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强化动态监测、落实救助标准,着力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提升民生保障水平,让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进一步兜稳兜实了民生底线。
认真做好城乡低保工作。我市积极开展低保边缘家庭、刚性支出困难家庭等低收入人口排查认定工作,将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数据进一步丰富完善。健全主动救助机制,通过“线上大数据监测+线下铁脚板核实”相结合,及时主动发现需要救助的困难群众,实现社会救助由“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转变,做到困难群众早发现、早介入、早救助。截至11月底,全市共核定城市低保人数7863人,累计支出3461.2万元;核定农村低保4.49万人,累计支出12302万元;核定城市特困364人,累计支出328.8万元。
落实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政策。从7月起,我市将城市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63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645元;农村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44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445元。特困人员按照低保标准的1.3倍同步提高。截至目前,全市共核定农村特困人数7207人,累计支出4246.5万元;实施临时救助2554人次,累计支出442.1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