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荀新近的微型小说创作有相当部分是写新时代的乡村振兴。他的这一部分创作有两大特点:一是他写新山乡巨变的故事,大都充满着正能量、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学创意;二是他在描写新山乡巨变中的新农民、新干部、新企业家等人物中,非常可贵地融入了一些新时代的新质内涵。
《三八二十三》(《小说选刊》2021年8期)里的新农民田忠,在自己的院子内外栽种了一批良种樱桃树,成功后他免费赠送乡亲们樱桃苗。在销售樱桃时,三斤的价钱明明是“三八二十四”,他却只收二十三元钱,他说:“做人,别太贪,处处要留余。给别人留余,就是给自己留余”。这就是田忠的生意经,他找到了适合自己家乡发展的新路子,他能无私地带动乡亲们集体致富奔小康,他有能让利销售、不贪金钱的观念和胸怀,这就是不同于过去时代农民形象的一种新质内涵。
《那就建座桥吧》(《小说选刊》2023年7期)里的陈光,是乡亲们一点一滴凑足学费供他读书的。读完大学创业成功后,他就一直想报答家乡的父老乡亲。王荀在这篇作品里,用了“斜升爆点”的情节模型,连续用斜升向上的情节讲述了陈光为老家办成的三件大事:第一,请豫剧团为众乡亲演三天三夜的戏;第二,负责修建一条硬化5公里的村级公路;第三,投资新建了一座家乡通往外界的一座洛河桥。和其他报恩家乡的企业家不同,他不是逢年过节给乡亲们送红包,而是实实在在地在改变乡村基础设施和精神文化方面投资,并且,他也不要光宗耀祖的名声,而是想尽办法将乡亲们早已命名的“陈光路”改为“幸福路”,这样不要回报的报恩,就是一个由农家子弟成长为企业家时的一种新质内涵。
《清心为本》(《辽河》2024年9期)则写出了一名新时代干部的新质品格。刘晟是一名喜欢书法艺术的文化干部,他从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开始,稳扎稳打地升至县委副书记、县长,又调至B市任市委副书记,最后在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的位置上退休。因为他爱好书法,县文联要他出任县书协名誉主席时,他爽快地答应了。不久,上级下达文件要求科以上干部一律不能在协会兼职,他坚决执行,马上写辞呈。直至他退休后,在自己主政时建设的“清廉苑”里当义务保洁员,继续在家读书练字。他的获奖书法作品“清心为本”的创意,来自包拯的“清新为治本,直道是身谋”,他以包拯的名言作为座右铭,一生为官清廉,这就是一个新时代文化干部能够坚持原则、清正廉洁的新质内涵。
除了注意提炼并写出新时代人物的各种新质内涵外,王荀在一批历史微型小说和文化微型小说中,也对一些历史人物和文化人物的形象内涵有新质的开掘。
《六指杨》(《小说选刊》2019年10期),写国画大师启凡和妻子去张家界旅游,在酒店住宿时,看见酒店老板因一个5岁的小女孩弄坏了他刚完成的新画,便大发雷霆,逼迫那个患癌女孩的父亲赔偿1万元。此刻启凡才知道这个“老板画家”正是他想拜访的六指杨,六指杨认出了启凡后态度急转,热情地要启凡多住几天,但启凡笑笑说:“你的画技我已经领教了。我们马上退房,去下一个景点。”从启凡的语言中,我们已知道,他从六指杨对待患病女孩的嚣张跋扈和见到他以后即刻变脸的行为中,已经看清了六指杨的人品。王荀在这篇作品中,实际上是用显性叙事和侧面的隐形叙事,刻画了文化艺术界一种这样的人物:他们的文艺才华确实光彩出众,但他们的人格却卑劣低下。这类艺术家的美与丑、人品与才华构成了一种矛盾的二重组合式的叙述,这也是王荀对这类微型小说人物的精准塑形。
王荀的微型小说创作,抓住了某一个独特的生活细节和物品细节,对于这些细节中的地方文化内涵做出一种文学的改造,把读者较少知晓的内含着风土人情的知识化为了一种微型小说的文学叙事。
《装裱侯》(《山西文学》2020年7期)是一个没有具体年代的励志故事。侯书章从事装裱业,是因为他在17岁那年被城南装裱店老板羞辱,历经了人生大起大落后,他的店铺最终成功地成为虢州独秀一枝的装裱店,在关键时刻救了城南装裱店老板的急。这个励志故事,贯穿了一般人较少知晓的装裱工艺知识。这些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装裱知识,被王荀提炼为有滋有味的文学叙事。
《药膳家》讲述了药膳店主人家景顺和中医馆的主人许长青之间相互扶持、善德行医的故事。这里关于药膳治病的神奇,让读者读得津津有味。那篇2023年“中国好小说”上榜微型小说《小蒜煎饼》,也将民间小蒜煎饼的做法、吃法和色香味的形态,一一做了细致的描述。王荀这种将地方风土人情的民俗知识炼铸为文学叙事的艺术手法,构成了他的微型小说创作的文化资源和艺术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