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奔流文学院高研班上,听过刘庆邦先生的两次文学讲座。这位出生在河南农村的作家,以“经验型”创作而著称。
为能够更真实地描绘农村的现状和农民的生活,能更加精准关注脱贫攻坚,创作出富有现实意义的作品,在创作前期,他深入贵州偏远山村进行采风,了解当地脱贫攻坚的真实情况,接触到了令人敬佩的女驻村第一书记等人物。这些现实生活中的原型和故事为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使他能够塑造出真实、典型的人物形象,如小说中的主人公向家明。
就时代背景而言,中国农村经历着巨大的变革,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都是重要的社会现实。这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背景和主题,促使他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去记录和反映新时代农村的新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转变以及在面对传统与现代冲突时的内心世界。
在现实主义的创作中,作家注重把人物放在生活中去描写,挖掘人物的烟火岁月、行为动作、情感表露等。在《花灯调》中,作家依然保持了这种风格,把向家明等人物形象刻画得真实、丰满、生活化。
在文学使命感上,刘庆邦心怀对农村生活的理解和记忆,对书写时代的巨大变化,渗透着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这些因素相互交融,共同影响了《花灯调》的创作风格,使其能够以深刻、细腻且富有生活气息的文字,展现出新时代农村的变迁以及人性的美好与复杂。
《花灯调》让人们感受到脱贫攻坚胜利带来的喜悦,以及其中的艰辛与不易,随着书中人物的经历和情感而产生共鸣,从而更加关注现实生活,也能够从中理解一个时代在人们心中的样子,见出人心、世风以及时代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