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这是小说《围城》最深刻的内涵所在。80年前,钱钟书先生道出的这一玩味无穷的道理,80年后仍在很多人身上刻印着。
19世纪40年代从海上飞驰而来的坚船利炮惊醒了封建王朝的美梦。一觉醒来,人们方知那围城、围墙其实不堪一击,再也不敢期冀围城、围墙能给自己带来平安。围城既然坍塌了,总不能不保护自己的家园,于是便出了一个林则徐,想把头探过“墙”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试图寻找一个救国救家的好办法,却遭了个革职、流放、丢官的下场。后来,虽有许多仁人志士走出了国门,看到了外面的世界,终没有找到救国救家的良策。
直到20世纪80年代的那次“全会”,国人才真正认识到了“围城”的坏处,决心走改革开放之路。
生活当中,围城、围墙常常把人的心也围了起来。鲁迅先生在《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里写道:“在我自己,总仿佛觉得我们人人之间各有一道高墙,将各个分离,使大家的心无从相印。”这倒有点像我们现在住在高楼里的邻居,楼上楼下,识者无几;也像我们紧紧包裹着的心,始终不敢向人敞开。
想起一个著名实验:有人把几只蜜蜂和几只苍蝇分别装在两个一头敞口一头封闭的玻璃瓶中,把瓶子平放,封闭的一头朝向有光的地方,敞开的一头朝向暗处。蜜蜂一直在向光的地方寻找出口,一次次碰壁,直碰得头破血流,纷纷死掉;有几只苍蝇却在几次碰壁之后,沿着瓶壁走向另一端,在暗处找到了出口,并带领其他苍蝇纷纷逃离。实验结果告诉我们:蜜蜂一直固化于“有光的地方才是出口”的死道理,不知变通,成了死知识的牺牲品;苍蝇没有固步自封,摸着石头过河,不断寻找新突破,终于胜利突围。
新时代,我们提倡创新发展,如果还局限于旧有的框子,不在实践中寻找新路,我们就无法更好更快地发展。拆掉围城,特别是心之“围城”至关重要。
正如《围城》这本书里说的,以为太快的人总想冲进围城里躲起来,觉得太慢的人总想冲出来感受外面的世界。这本不必计较,因为“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我想,只要我们有了突围的思想,用不了多久,围在城里的人就会逃出来。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在将来围在高墙里的一切人众,该会自己觉醒,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