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白叶楠)近年来,我市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积极推动三门峡优秀传统文化和本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引导青少年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坚定文化自信,进一步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
我市依托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了函谷关、虢国博物馆、陕州地坑院、仰韶文化博物馆等12个优秀传统文化研学基地,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2个、市级9个,积极开展本土文化研学旅行。2023年,全市40%以上的学校开展了本土文化研学旅行,参与学生人数超过5万人。
我市利用课程资源,大力开展与本土文化传承相关的社团活动,目前相关课程有200多个,涉及虢国文化、农耕文化、陶艺、剪纸、扎染、捶草印花等15个领域。市龙湖小学的“绣美丹青”社团、市第二实验小学的陶艺社团等多个与本土文化传承相关的学生社团,被评为三门峡市课后服务优秀案例。
在市教育局的鼓励引导下,全市各学校纷纷发掘自身优势,开展本土文化教育,特色亮点纷呈。市第一高级中学被省教育厅命名为“河南省首批甲骨文教育特色学校”,市伯阳学校开设了版画橡皮章课程,陕州区陕州小学施行“2+N”德美艺术特色教育(书法、足球2个普及教育,加戏曲、剪纸等41个精品化特色社团)……市第三实验小学常年推广腰鼓教学,并创编腰鼓操。今年7月,该校教师焦娜娜远赴意大利参加“2024年中华文化大乐园米兰营”活动,开展腰鼓教学并组织汇报表演,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