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三门峡是黄河入豫第一站,目前正在全力推进生态强市建设,请问,近年来三门峡在加强生态保护方面有哪些做法,取得怎样的成效?
孙淑芳:近年来,三门峡市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全国、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部署,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坚定不移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生态支撑。
一是坚决扛牢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定期研究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各级各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三门峡市“生态环境保护攻坚年”实施方案》等文件要求协同推进,先后颁布实施了《河南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三门峡市山体保护条例》等法规条例,努力构建生态环境保护大格局。
二是坚持不懈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大气方面,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行动、移动源污染等空气质量提升六大行动,我市优良天数、PM2.5、PM10继续保持“两降一增”,均列全省前3位。水方面,开展全市工业企业水污染防治专项行动、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等专项执法行动,我市地表水环境质量排名稳居全省前列。土壤方面,强化源头管控,对23个优先监管地块实施风险管控,将33家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和12家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排污单位纳入管理,5个地下水国考点位环境质量保持稳定。
三是坚持不懈强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制定印发三门峡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以及国土空间、生态保护、特色农业、文化传承弘扬等专项规划和配套政策,构建形成系统完备的“1+6+N”规划政策体系。系统开展生态环境修复,以城乡污水入网、生活垃圾清理、沿岸绿化彩化为重点,18条黄河一级支流全部做到“清水入黄”,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
四是坚持不懈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全面提速,先后推动实施绿色化改造项目282个,实现规上企业绿色化改造应改尽改;农业绿色生产模式全面推广,全市170家畜禽规模养殖场全部配套建设了粪污综合处理利用设施;绿色流通体系逐步完善,火电、煤炭等行业大宗货物清洁运输比例不断提升,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力度不断加大;“无废城市”建设纵深推进,全市成功创建12类415个“无废细胞”。
下一步,我市将坚定不移走好绿色转型、创新驱动这一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不断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三门峡实践绿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