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你手这么凉,甲减就容易这样……”晨查房的王万民一边给病人讲病情,一边帮其掖好被子。
王万民语速很快,目光炯炯,见到病人第一面,就能把病症说个八九不离十,再配上他的笑容,无论病人还是家属都觉得他专业又亲切,愿意听他说话。
王万民,副主任医师,现任三门峡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从医21年来,提起他,病人用的最多的一个字就是——好!
简单一个“好”字,承载无数心血
每周三、周五是王万民的门诊时间,他忙得一坐下就起不来。“病人太多,没办法。”他说,自己和爱人都在医院工作,中午来不及回家,孩子只能在托班吃饭。
一周时间,除了这样的满负荷门诊,王万民还会在周二和周四参加会诊,其他时候不是在病房,就是在做健康科普,全年几乎无休。
为啥这么忙还要坚持科普?王万民拿出一组数据:如今,我国糖尿病患病率达到12.8%,其中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已达35%,还有更多患者“尚不知情”。
“一些患者也会因认知问题,在关键时刻难以抉择。”不止一次,在王万民建议继续筛查时,患者和家属迟迟不同意,他就反复宣教,生怕耽误病情。
基于这些,王万民决心坚持做好科普,让更多人转变观念。这一坚持,就是20年。
每逢周一上午和周四下午,内分泌科的病房走廊里都分外热闹,糖尿病健康教育大课堂准时开课。
王万民在抖音平台实名注册,自己拍摄制作糖尿病科普视频,浏览量达几十万人次。
作为河南省健康科普专家和三门峡市首席健康科普专家,他多次参加“健康中原行”活动及医疗下乡活动。
名医查房、专家讲座、病例分享、疑难讨论……他还经常组织、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提升内分泌界的专业素养。
从南到北,从西到东,为了科普,他几乎跑遍了三门峡。他的科普鲜有说教,他总能结合热点,站在患者角度讲述。他说,只有患者愿意靠近医生、信任医生,才能达到治疗目标。
王万民所言不虚,辛勤耕耘20余载,许多患者成了他的“铁杆糖友”,和他成了朋友。而他,也从没辜负这份信任。
几年前,一名乡下来的老糖友复诊时说:“为了空腹抽血,前一天晚上不敢吃喝,做完检查都中午了,硬生生把我耗成了低血糖。”
王万民意识到,内分泌科的就诊环节必须再次优化。
经过外出学习,他发现“标准化代谢病诊疗中心”可以很好解决这一难题。2023年,诊疗中心需要的硬件设施很快到位,全科人员也都通过培训考核,取得资质。现在,在一个门诊就可以完成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下肢血管、糖尿病眼底病变筛查,就诊时间从原来的3至4小时,缩短到1小时。
有人会认为,不过缩短了几个小时而已。但王万民知道,对于慢病患者来说,医者的贴心和关怀,就像暗夜中的一束光,尤为珍贵。
其实,王万民一直在提灯赶路
2019年,医院准备拓展药物临床研究项目,王万民带领全科人员率先报名,开启常态加班。从法律法规到操作流程,从诊疗规范到质量控制,大家相互督促,全力备战。历经半年,内分泌科成为三门峡首批具有相关资质的科室。自此,患者可以享受免费使用我国最新研发的糖尿病药物。
然而,对于新生事物,患者总有些顾虑,王万民和同事便一边科普宣传,一边动员医护人员及亲属、朋友带头参与。
试验结束后,一名贫困受试者欣喜地说:“试验的方案不仅效果好,半年时间还给我发放了4000多元补助款,几乎相当于我家里小半年的经济收入,不仅治了病还让我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患者的信任和肯定,正是王万民团队无私奉献、勇往直前的不竭动力。目前,内分泌科已完成6个药物临床试验项目,正在进行和即将承接的还有6项。
前几天,王万民又制作了4张药物临床试验项目受试者招募海报,并贴在内分泌科门诊墙上。他说,药物临床试验意义重大,要让更多患者走进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