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文化博物馆、中流砥柱博物馆全新开馆,古韵新风在文博场馆交相辉映;灵宝函谷关、陕州地坑院以非遗赋能旅游,特色展演推动传统文化焕发新生……金秋十月的崤函大地,文旅市场人潮涌动,文旅融合出新出彩,消费活力持续释放,我市坚持以深化改革作楫、创新实干为帆,不断厚植文化底蕴、赓续历史文脉,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充沛活力与澎湃动能。
崤函儿女不会忘记,三年前的这个美好时节——2021年10月17日,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纪念大会在三门峡隆重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为大会发来贺信。
这不仅在全国文化和旅游行业、文物考古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也成了三门峡建市以来里程碑式的大事件。
历史的篇章,总有璀璨瞬间,镌刻成为永恒。
思想的光辉,总能穿透烟云,引领未来征程。
三年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致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贺信精神为动力,勇担历史使命,坚持守正创新,积极主动作为,深入挖掘黄河文化、仰韶文化所蕴含的时代价值,以鲜活的方式做足黄河文章、讲好三门峡故事,与时俱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三年来,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为统领,锚定“两个确保”、深入实施“十大战略”,聚焦现代化三门峡建设“13561”工作布局,突出做好“新河文山农”五篇文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三门峡实践迈出坚实步伐。
牢记殷殷嘱托,履行使命担当
弹指三年已过,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切切期望,仍在三门峡干部群众心中激昂。
这三年,三门峡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干部群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致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贺信精神。市委八届五次全会积极谋划了现代化三门峡建设“13561”工作布局和“新河文山农”五篇文章,将建设黄河文化传承创新引领城市作为三大城市定位之一,将做好“文”的文章作为五篇文章之一,将建设文化强市作为建设“五个强市”目标之一,将发展文旅经济作为培育“六大经济”支柱之一。
嘱托,声声入耳;壮志,念念于心。
从考古基地到文博场馆,从机关团体到城镇乡村,从企业车间到学校课堂……这三年,全市上下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把深入贯彻落实贺信精神与实施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战略、发展文旅经济、建设文化强市等紧密结合起来,持续做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世界级大遗址走廊建设”等各项工作,守护悠久历史根脉,传承灿烂中华文明。
历经数千年的文化洗礼与熏陶,三门峡早已将黄河文化、仰韶文化、虢国文化、老子文化深深融于城市血脉之中。
——仰韶文化感知度全面提升。我市积极融入河南省“世界级大遗址走廊”建设,成为这条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展示带、旅游带的重要节点和文化地标;三门峡庙底沟博物馆、仰韶文化博物馆和球幕影院、全息投影、VR场景再现、裸眼3D等现代科技“牵手”,仰韶文化的保护研究与活态化展示进入新阶段;“花开中国”基本陈列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展览精品奖”等奖项,“圣地仰韶·花开中国”文化品牌持续叫响。
——考古圣地“名片”持续擦亮。我市坚持项目化、工程化、节点化推动,精心谋划实施仰韶村考古圣地“七个一”项目,让宝贵的仰韶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坚持保护利用第一,以仰韶文化申遗为牵引,高规格建成仰韶文化研究中心,“仰韶文化研究成果活化利用”研讨会在我市召开,牵头组织成立仰韶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联盟,编撰出版《崤函遗珍品鉴》等专著,《仰韶时代》《何以华夏》两部优秀专著在我市发布;坚持活化展示为重,遴选珍贵文物走进香港、参展南京、交流哈密,“古泉新声——三门峡春秋空首布窖藏成果展”获评大奖,《花开中国》宣传片、《文物会说话》栏目好评如潮,“花开奥运”经典彩陶盆亮相巴黎奥运会,多渠道提升三门峡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三门峡文化走出河南、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全力打造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仰韶文化考古圣地。
——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我市坚持以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黄河文化为主线,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大禹公园、中流砥柱博物馆等一批项目建成投用,将黄河文物保护利用成果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局。
同时,我市下足“绣花功夫”将仰韶之古韵、黄河之浩荡融入城市建设肌理。如今,行走在三门峡,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如繁星般点缀街道、公园,引人驻足流连、难以忘怀;立于庙底沟考古遗址公园之中,举目四望,仿佛能听见远古的风,诉说着那些关于泥土、火焰和彩绘交织的故事。
不断探索未知,深入揭示本源
“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对“中华文明探源”这一重大工程,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
1921年10月,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和中国学者,用一把手铲在仰韶村的黄土地里挖掘出了华夏文明的根。
2024年9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发布最新研究成果,通过对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出土的人骨进行科技分析,5000多年前仰韶先民面貌首次被复原。
历经百年和4次发掘,一幅仰韶文化图景在仰韶村遗址被绘制出来。在今天,我们得以目睹仰韶先民的面貌,深入探寻中华先民是如何步入文明时代,这不仅标志着现代考古技术的重大进步,也展示着仰韶文化在华夏文明中的“主根主脉”地位。
知所从来,思所将往,方明所去。
三年来,我市在文物遗迹发掘与保护方面齐头并进,坚持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正确处理历史与当代、保护与利用、传统与创新、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切实守好历史文化根脉;颁布实施《三门峡市仰韶文化遗址保护条例》《三门峡市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条例》, (下转第四版)